当前位置:首 页行业法治经济法治详细内容
黄鹤鸣:紧绷核能安全生产之弦 保障核能产业可持续发展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黄鹤鸣  日期:2025-7-22 字体: [大][中][小]

    近期,生态环境部(国家核安全局)发布核安全行政处罚决定书,以存在以下两次虽未导致后果但未按照规定程序操作的行为为由,综合考虑影响程度、过错责任等因素,决定吊销广东大亚湾岭澳大型商用核电厂吴某的高级操纵员执照,引起热议。(澎湃新闻)

    核能作为清洁高效的能源形式,在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应对气候变化中扮演关键角色。然而,从前苏联基辅切尔诺贝利爆炸事故到日本福岛核泄漏带来影响至今的“海鲜恐惧”可以看到,历史上的核事故无一不警示:核能利用的“安全弦”一旦松懈,将导致不可逆的灾难性后果,松懈的代价是生命与生态的双重灾难。当前,我国核电机组规模居世界前列,确保安全生产不仅是技术命题,更是一项关乎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与公众福祉的政治责任。

    虽然我国已形成覆盖核设施选址、设计、建造到退役的全链条安全标准体系,高温气冷堆、钠冷快堆等新型反应堆技术显著提升了安全性,但仍有很多安全隐患存在,比如长时间高强度工作易导致疲劳,新员工经验不足可能引发误操作带来的操作风险;部分企业为追求利益忽视安全规程的管理漏洞;基层监管单位因技术力量薄弱对违规行为的发现与纠正存在滞后性的监管短板。

    为了保障整个核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完成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转型。一是强化全链条监管,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好安全,上级驻厂安全员也要对核设施运行单位实施定期检查与安全评估;二是落实好安全生产“三同时”制度,确保硬件达标;三是不断提升人员素质与应急能力,做好新员工岗前培训与上岗考核、老员工定期参与业务进修,制定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协同演练,提升事故发生时的响应效率;四是培育正确的核安全文化,核能不是火药桶,但也未必不是定时炸弹,只有对违规操作行为“零容忍”,才能强化全员风险意识,避免“经验主义”与“侥幸心理”;四是不断推动技术创新与国际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升自身国际核能话语权,继续加大人工智能监控、大数据传感器等高精尖技术在核设施中的应用,实现风险隐患主动暴露、事故发生及时预警,将安全作为核能发展的生命线。

    核能利用的每一度电背后,都承载着对生命与环境的责任。历史反复证明:安全生产的弦,容不得半分松懈,唯有让核能利用健康可持续发展,才能让核能真正成为照亮未来的清洁之光,而非悬在人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原文链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1202630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