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企业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
黄鹤鸣:用好“通报”这一连接政府与公众的对话桥梁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黄鹤鸣  日期:2025-7-22 字体: [大][中][小]

    近期,河南平顶山市联合调查组发布了一份本应两年前就公之于众的“鲁山县修建牛郎织女雕塑”的情况通报称花费715万元的雕塑最终核定造价207万元,并存在先建后招、围标串标、价格虚高等问题,涉事人员均已被处置,4人获刑,迟来的通报在网络引起热议。(澎湃新闻)

    平顶山雕塑事件“迟到的通报”暴露出政府与公众沟通的深层裂痕。这一事件警示我们:在信息透明时代,通报不仅是信息传递工具,更是修复信任、凝聚共识的关键纽带,也告诉我们“拖延式通报”只会让公众产生“被敷衍”的强烈不满,加深政府与群众的信任裂痕。对比年初海底捞“撒尿事件”的通报中“深知困扰,远非补偿能弥补,愿竭尽所能承担责任”的既承认错误又展现担当,迅速平息争议的表述则发现,平顶山事件中,政府初期通报仅停留在“免职”“记过”等官方程序性表述上,缺乏对公众情绪价值的安抚,导致“小事拖大”成为舆论热点;而雕塑造价争议中,政府若能承认“脱贫县资金应优先用于民生”,而非强调“雕塑文化价值”,或许能缓解“打肿脸充胖子”的质疑。

    只有信息透明、态度鲜明的通报才能达到与读者情感共鸣的目的。建立有效的通报机制,首先需要建立刚性的反馈时限,比如建立对重大舆情设定硬性限时通报规则,避免“拖延式回应”,尽最大努力减少政府公信力损耗。其次,要强化程序公开,在通报中嵌入“公众参与路径”,如公开招标流程、公布第三方复检报告、召开调查节点听证会等,积极主动化解公众对专业层面问题的质疑。最后,要做好建章立制,从制度上将权力关进笼子,将点状的个案处理转向面上的制度完善,从根本上将“面子工程”消灭在萌芽状态。

    通报是政府治理能力的试金石。在数字时代,公众对政府透明度的期待已从“知道结果”升级为“参与过程”。通报不再是“完成任务”的负担,而是展现治理智慧、修复社会信任的契机。唯有以“及时、清晰、共情”为标准重构通报机制,才能让政府与公众的对话桥梁真正稳固,避免“牛郎织女式通报”的悲剧重演。

   原文链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1202297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