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行业法治经济法治详细内容
董启明:生态墓碑下的母与子 当污染成为城乡契约的毒瘤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董启明  日期:2025-8-27 字体: [大][中][小]

    铲车的轰鸣声中,李秀英张开双臂挡在垃圾山前。诊断书在风中簌簌抖动,铅字印着的"先天性畸形"与她身后堆积如山的医疗废物形成黑色幽默。这个距省城三十公里的郊野,正成为城市污染的终极容器,而她蜷缩在轮椅里的五岁儿子,是这片土地发出的最后警报。

    垃圾填埋场的绿色围网内,城市正以"生态共建"之名完成污染转移。某环保集团中标建设的"现代化处理中心",实际沦为工业废料的集散地。深夜驶来的重型卡车挂着"建筑垃圾运输"的通行证,车厢里却混杂着电镀厂的铬渣与制药公司的废液。当村民用手机拍下车牌时,司机甩出一句"给乡里缴过管理费了",暴露出这条灰色产业链的冰山一角。

    李秀英的丈夫曾是垃圾场最早的守夜人。他在巡逻日志里记下:2018年接收生活垃圾日均800吨,2020年混入工业废料后激增至1500吨,2023年医疗废物占比已达27%。这些数字背后,是地下水检测报告中超标300倍的铅含量,是村小学集体流鼻血事件,是孕妇流产率三年翻番的医学统计。当城市将污染治理成本打包转嫁,乡镇在GDP考核与生态保护间沦为两难祭品。

    月光下的垃圾山泛着诡异蓝光,那是电子废弃物中焚烧的塑料在幽幽发光。村民们自发组成的"夜间巡逻队"已抓获七辆偷倒车,但每次交到环保局的证据都会石沉大海。最近一次,队长王建国在拦截车辆时被撞断三根肋骨,肇事司机至今未被批捕。这种暴力执法与司法缺位的怪圈,让基层环保陷入"猫鼠游戏"的死循环。

    当李秀英的轮椅碾过散落的医疗手套,她忽然想起十年前这片土地的模样。那时稻田里能抓到半斤重的鲫鱼,现在连蚯蚓都带着化学灼伤的痕迹。她的抗争或许无法阻止铲车前进,但至少能让那些在写字楼里签署环保协议的人看见:每份被轻轻放下的污染转移合同,都在某个村庄凝结成具体的苦难。当城市的霓虹灯照亮填埋场的夜空,那些未被计入的生态债务,终将以更残酷的方式偿还。(荒佃庄镇人民政府)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