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文苑感言详细内容
董启明:玻璃幕墙与泥瓦房:数字游民公社的裂隙之光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董启明  日期:2025-8-27 字体: [大][中][小]

    民宿老板的玻璃幕墙办公室里,27岁的前大厂程序员盯着电脑上的K线图,屏幕蓝光映得他新买的机械键盘泛着冷光。窗外,19岁的本地青年阿强攥着竹篮,指节因用力而发白——篮底躺着几棵蔫头耷脑的空心菜,这是他今天第三次给数字游民公社送菜。当他的目光掠过窗台,股市曲线与辍学妹妹的学费单在记忆里重叠,经济鸿沟在田园表象下裂出灼人的沟壑。

    数字游民公社的玻璃幕墙折射着技术资本的炫目光晕。在蜀山社区,前阿里云设计师张雨航通过供春AI软件生成陶瓷纹样,订单如雪片般飞向非遗工坊;安吉白茶原的“游民接管计划”中,云南木工张德强用数控机床雕刻出年销百万的国潮家具。这些掌握数字工具的“新村民”,将传统手艺包装成售价399元的“非遗体验包”,却在村口老人摆摊卖土布时,用“影响景观”为由将其劝离。

    泥瓦房里的生存困境在数字化浪潮中愈发逼仄。西南某省山区中学的流失率触目惊心,阿强的妹妹正是辍学大军中的一员。当数字游民在共享厨房用进口咖啡机研磨埃塞俄比亚豆子时,村小的孩子们挤在漏雨的教室里,用捐来的二手平板观看城市支教老师的网课。这种割裂在安吉“游民会客厅”的创业分享会上达到顶峰——台上95后CEO畅谈“乡村振兴新动能”,台下阿强听着“数字赋能”的术语,想起妹妹在电子厂月入4000元却拒绝复学的倔强背影。

    裂隙中的微光来自技术普惠的艰难突围。浙江梅林村的Q*Space社区尝试开设“AI+农技”课程,教老人用无人机巡检稻田;蜀山社区的“陶都星光课堂”里,数字游民教村民制作非遗短视频,单条播放量突破百万。但这些努力如同往沸腾的油锅里滴水,当阿强看到妹妹在抖音直播卖土蜂蜜时,评论区“假货”“骗流量”的谩骂让他想起自己送菜时,数字游民公社门卫那句“外来人员禁止入内”的冷语。

    深夜,阿强把空心菜放在数字游民公社的智能快递柜旁。柜体LED屏滚动着“全球合伙人计划”的招募广告,而他妹妹的抖音账号正弹出新消息:“您的直播因涉嫌虚假宣传被限流”。玻璃幕墙与泥瓦房的距离,或许比K线图上的折线更曲折难测。当技术革命的列车呼啸而过,如何不让某些群体成为轨道上被碾轧的尘埃,仍是这个时代亟待破解的命题。(荒佃庄镇人民政府)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