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文苑感言详细内容
周业明:洪流之上——六道河镇的抗洪纪事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周业明  日期:2025-8-24 字体: [大][中][小]

    序章:黑云压城,洪峰撕裂村庄

    第一节:暴雨前的预兆

    7月23日清晨,六道河镇的天空就透着一股异样的压抑。承德市气象台的预警信息像一片片乌云,在人们心头缓缓散开。镇气象站的老站长李大山,一大早就守在观测仪器前,眉头紧锁。他看着那不断攀升的湿度数值和逐渐变红的雷达回波图,心中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

    "这雨,怕是不会小啊。"李大山喃喃自语,声音里带着一丝忧虑。他拿起电话,迅速将最新的气象数据和分析结果汇报给镇政府和上级气象部门。镇政府的大院里,工作人员们忙碌地穿梭着,镇长赵刚紧急召集各部门负责人开会,部署应对可能到来的暴雨灾害。

    与此同时,在六道河镇的各个村庄里,村民们也感受到了天气的异常。响水湖村的王秀梅,一大早就被院子里那湿漉漉的地面和阴沉沉的天空弄得心神不宁。她望着远处那黑沉沉的山峦,心中隐隐有些不安。她把家里的大门和窗户都仔细检查了一遍,又把一些重要的物品往高处挪了挪。

    "妈,这天儿咋这么吓人呢?"王秀梅的女儿小丽从屋里走出来,手里拿着一把雨伞,担忧地问道。

    "我也不知道,感觉这雨不会小,你把孩子们都叫过来,别让他们到处乱跑。"王秀梅说道。

    第二节:暴雨倾盆

    7月23日18时,暴雨如期而至。起初,雨滴还只是稀稀拉拉地落下,但很快,就像是天空被捅破了一个巨大的漏斗,雨水如注般砸了下来。那雨滴狠狠地砸在六道河镇的瓦屋顶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仿佛要把屋顶砸穿;砸在山石上,溅起高高的水花,山石在雨水的冲刷下显得更加湿滑;砸在河床上,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原本平静的河水瞬间变得汹涌澎湃。

    王秀梅被一阵急促的水流声惊醒。她猛地从床上坐起来,心中一紧,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她赶紧推开门,只见浑浊的洪水正顺着门缝汹涌地涌入屋内。那洪水像是一头凶猛的野兽,张牙舞爪地想要吞噬一切。远处的山体在暴雨中发出沉闷的轰鸣,仿佛随时都会崩塌下来。

    "天像漏了一样,黑沉沉的雨点儿砸在身上生疼。"王秀梅惊恐地说道。她顾不上自己,迅速拽起女儿小丽和三个外孙女。三个外孙女吓得哇哇大哭,小丽也紧紧地抱着孩子,眼神中充满了恐惧。

    王秀梅深一脚浅一脚地向房后的山上转移。脚下的土地已经被雨水浸泡得十分松软,每走一步都像是踩在棉花上,随时都有陷入泥潭的危险。洪流正凶猛地冲刷着身后的房屋,那房屋在洪水的冲击下摇摇欲坠,仿佛下一秒就会轰然倒塌。

    第三节:极端降水的肆虐

    从7月23日18时至29日20时,承德市中南部出现极端降水天气。据承德市气象局统计,全市平均降水量159.9毫米,其中兴隆县最大,为328.7毫米。这雨就像是被上帝打翻了水桶,不停地倾泻而下。

    全县有5个站点累计降水量超过500毫米,而六道河镇更是达到了惊人的650毫米,这是该站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强暴雨过程,相当于6天下了一年的雨。尤其是兴隆县7月27日晚至28日凌晨的这场强降雨,那雨势简直如同天河决堤一般。

    引发的山洪裹挟着泥沙、碎石,如同一条愤怒的巨龙,冲毁了道路、桥梁和房屋。六道河镇的六道沟、思家岭、响水湖、罗圈厂、朱家沟、小关门和杨家台7个行政村瞬间与外界失联,成为了漂浮在洪流中的"孤岛"。村庄里,房屋被冲垮,道路被淹没,桥梁断裂,村民们的生命和财产受到了巨大的损失。

    在六道沟村,村民李二牛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住了几十年的房子被洪水冲垮。那房子是他和妻子一辈子的心血,如今却在洪水的冲击下化为一片废墟。他站在洪水中,望着那片废墟,泪水夺眶而出。

    "我的家啊,就这么没了......"李二牛悲痛欲绝地喊道。

    在思家岭村,村民张大妈被困在自家的屋顶上。洪水已经淹没了她家的院子,她紧紧地抱着屋顶的烟囱,眼神中充满了绝望。她的丈夫和儿子在外地打工,一时半会儿根本赶不回来。

    "谁能来救救我啊......"张大妈大声呼救着,声音在洪水的轰鸣声中显得那么微弱。

    第一章:泥水中的生命线——失联者搜救纪实

    第一节:希望的曙光

    7月29日10时许,六道沟村党支部书记商桂福在村头断桥处焦急张望。他的衣服已经被雨水湿透,贴在身上,冰冷刺骨。他的眼神中充满了焦虑和期待,不断地向对岸张望。

    突然,他看到对岸出现了二三十个熟悉的橙色身影——消防救援人员正扛着物资,拉着绳索在湍急的洪水中艰难跋涉。那橙色的身影在灰暗的雨幕中显得格外耀眼,就像是一束束希望的光芒。

    "他们把矿泉水、面包扛在肩上,生怕被水浸湿,看到他们,我就知道有救了。"商桂福回忆道。他的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消防救援人员们一步一步地在洪水中艰难前行。他们的脚被洪水中的尖锐石头划破,鲜血直流,但他们却浑然不觉。他们的手上被绳索磨出了血泡,但他们依然紧紧地拉着绳索,确保物资能够安全地送到对岸。

    第二节:艰难的突进

    当天14时,承德市消防救援支队高新区大队冠峰路消防救援站副站长刘梓丞带领24名突击队员,肩负着探查朱家沟村灾情的重任,踏上了艰险的救援路。原本的乡村道路已被洪水彻底摧毁,眼前是一片汪洋和泥泞。

    队员们时而徒手攀爬湿滑的岩壁。那岩壁在雨水的冲刷下十分湿滑,队员们每攀爬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他们的手紧紧地抓住岩壁上的凸起,脚小心翼翼地寻找着落脚点,稍有不慎就会坠入湍急的洪水中。

    时而蹚过齐胸深的激流。那激流的力量十分强大,队员们每走一步都要承受着巨大的冲击力。他们的身体在洪水中摇晃着,仿佛随时都会被冲走。但他们却相互扶持,一步一步地向前迈进。

    20时,突击队终于抵达朱家沟村一组。刘梓丞带着卫星电话爬到山顶,将灾情第一时间传回后方指挥部。他的脸上满是疲惫,但眼神中却透露出一丝坚定。

    "我们终于到了,这里的灾情十分严重,村民们急需救援和物资。"刘梓丞对着卫星电话说道。

    第三节:空中的援助

    而这样的突进救援,正在杨家台、响水湖等多个失联村庄同步进行。针对道路未通的村庄,应急救援人员还通过无人机向罗圈厂、朱家沟、响水湖、六道沟、思家岭、小关门6个村投送了食品和常用药品。

    无人机在雨幕中盘旋着,操作人员通过遥控器精确地控制着无人机的飞行方向和高度。他们将一袋袋食品和一盒盒常用药品准确地投放到村庄的指定位置。

    在罗圈厂村,村民们看到无人机飞来,纷纷跑出屋子,眼中充满了希望。他们小心翼翼地捡起无人机投送下来的食品和药品,脸上露出了感激的笑容。

    "谢谢你们,这些物资真是太及时了。"一位村民说道。

    第二章:断桥边的温暖——群众安置与生活重建

    第一节:临时安置点的建立

    7月28日清晨,76名工作人员紧急改造兴隆第二中学,几小时内完成全面消杀、水电检修和物资调配。他们有的在教室里喷洒消毒液,有的在检查水电线路,有的在搬运床铺和被褥。

    200余张床位铺上崭新被褥,一个临时安置点迅速投入使用。安置点里,工作人员们忙碌地穿梭着,为受灾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安置点组建综合协调、医疗卫生、应急处置、服务保障4个工作组。综合协调组负责与各方面进行沟通协调,确保安置点的各项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医疗卫生组负责为受灾群众提供医疗服务和健康检查;应急处置组负责处理各种突发情况;服务保障组负责为受灾群众提供饮食、住宿等生活保障。

    为200余名受灾群众提供全方位服务。工作人员们热情地接待每一位受灾群众,为他们安排住宿,发放食品和饮用水,关心他们的身体状况和需求。

    第二节:医疗服务的跟进

    8月2日,六道河中学安置点正式启用,配套医务室同步成立。第一个班组的16名医疗队员分成坐诊组、巡查组,48小时轮班坚守,为760名村民提供购药、诊疗和心理疏导服务。

    坐诊组的医疗队员们坐在医务室的桌子前,认真地为每一位前来就诊的村民进行检查和诊断。他们仔细地询问村民的症状和病史,开具药方,为村民提供药物治疗。

    巡查组的医疗队员们则穿梭在安置点的各个角落,主动询问村民的身体状况。他们发现有一位老人身体不舒服,便立刻上前为老人进行检查。经过检查,发现老人是感冒了,便为老人开了药,并叮嘱老人要注意休息和保暖。

    截至8月3日中午,已有近150名村民获得帮助。一位村民感激地对医疗队员们说:"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是你们给了我们帮助和关怀。"

    第三节:全面的消杀工作

    与此同时,为了保障村民安全,六道河村、思家岭村等地,医疗和消杀工作同步推进。兴隆县组建专业的医疗救援队,组织承德军分区民兵应急营等力量,对居民住所、公共场所、水源地等关键区域进行全面消杀,避免疫情发生。

    专业医疗救援队的队员们穿着防护服,背着喷雾器,对居民住所的每一个房间、每一个角落都进行了仔细的消杀。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滋生细菌和病毒的地方,确保居民住所的安全卫生。

    承德军分区民兵应急营的队员们则对公共场所和水源地进行了消杀。他们用消毒液对学校、村委会、集市等公共场所的地面、桌椅、门窗等进行了喷洒消毒,对水源地周围的环境进行了清理和消毒,确保村民的饮用水安全。

    第三章:脚下的路,心中的桥——道路抢修实录

    第一节:机械力量的投入

    7月28日7时至29日12时,由交通部门调配的10台钩机、9台装载机、8台自卸货车在部队大型机械设备配合下,完成了省道308和涝北线交会处至马营子乡政府4公里道路的修复,为救援车辆开辟了通道。

    钩机挥舞着巨大的铁臂,将道路上的泥石和障碍物一一清除;装载机则将清除下来的泥石和障碍物装载到自卸货车上,运离施工现场;自卸货车则来回穿梭,将泥石和障碍物运到指定的地点倾倒。

    市县两级交通部门组织150人、25台(套)大型设备同步对兴隆县朱家沟、六道沟、杨家台3个行政村道路进行突击抢修。施工人员们日夜奋战,争分夺秒地抢修道路。

    第二节:武警官兵的支援

    自7月29日起,武警承德支队分两批投入210名官兵,紧急驰援六道河镇的杨家台村、朱家沟村和响水湖村。在救灾一线,官兵全力承担起群众转移、物资运送、清淤排障等急难任务。

    官兵们用担架抬着受伤的群众,小心翼翼地走过泥泞的道路,将群众转移到安全的地方。他们用肩膀扛着物资,一步一步地爬上陡峭的山坡,将物资送到被困的群众手中。他们用铁锹和扫帚清理着道路上的淤泥和杂物,确保道路的畅通。

    第三节:断崖边的攻坚

    7月30日,朱家沟村外150米的断崖挡住了救援队伍的脚步。武警第一机动总队某支队先遣组背着设备徒步跋涉2个多小时抵达现场,将勘探结果传回指挥部。

    16时,大部队携机械装备就位,6台地方工程车与武警机械的灯光在夜幕中织成一片光明的网。从当日21时到次日5时,官兵轮班作战,机械彻夜轰鸣,终于在断崖边凿出一条临时通道。

    在施工过程中,官兵们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危险。断崖边的地势十分险峻,一不小心就会有坠落的风险。机械在断崖边作业也十分困难,稍有不慎就会发生意外。但官兵们没有退缩,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日夜奋战,只为了能够尽快凿出一条临时通道,让救援物资和人员能够顺利进入朱家沟村。

    第四章:光与电的重生——基础设施恢复纪实

    第一节:电力的抢修

    8月2日,国网兴隆县供电公司组织204人、38辆车及15台大型机械参与抢修,当日修复受损线路9.53公里。抢修人员们爬上高高的电线杆,仔细地检查和修复着受损的线路。他们用工具拧紧松动的螺丝,更换损坏的绝缘子,确保线路的安全运行。

    国网河北电力等驰援的75台发电机持续补充到六道河、雾灵山等乡镇村庄。这些发电机为受灾地区的居民提供了基本的电力保障,让居民们能够在黑暗中感受到一丝光明。

    同时,统筹调配电力物资,准备电杆、变压器、导线等物资以及抢修人员力量,以"人歇机器不停"的方式,不畏艰难、连续作战,以最快速度、最大力度确保受灾地区全面恢复供电。

    第二节:通信的恢复

    通信抢修队伍克服重重困难,推进信号恢复。7月31日,朱家沟村网络通信中断、道路损毁,抢修人员携带30多公斤的卫星背包基站蹚水三小时到朱家沟进行网络应急保障。

    抢修人员们背着沉重的卫星背包基站,在齐腰深的水中艰难前行。他们的衣服被水浸湿,鞋子也被水冲走了,但他们却丝毫没有退缩。他们到达朱家沟村后,迅速搭建起卫星背包基站,恢复了村里的部分网络通信。

    截至8月5日,承德移动公司先后派出43支抢修队伍奔赴22个受损较严重区域,累计投入保障人员1290余人次、应急保障车辆374辆次、应急油机164台次、应急通信车5辆、卫星背包基站6个、卫星电话5部,全力守护通信网络"生命线"。

    第五章:重建的种子——从灾难走向新生

    第一节:农田与河道的恢复

    8月6日,大型设备全部进驻受灾一线,开展"恢复农田、疏浚河道、修缮房屋、清理淤泥"支援工作。

    挖掘机正在破碎的山坳里作业,将堆积在农田里的泥石和杂物清理出去,为农田的复垦做好准备。疏浚河道的工程也在紧张地进行着,工人们用挖泥船和抽水机将河道里的淤泥和杂物清理出去,确保河道的畅通。

    修缮房屋的工作也在有序地进行着,工人们用砖块和水泥将受损的房屋修复好,为村民们重建家园。清理淤泥的工作也在全面展开,村民们和志愿者们一起用铲子和水桶将房屋里和街道上的淤泥清理出去。

    第二节:希望的升起

    在这场与洪水的较量中,各方力量汇聚成坚不可摧的生命防线,守护着每一个生命,也孕育着新的希望。受灾的村庄里,虽然还残留着洪水的痕迹,但人们的脸上却逐渐露出了希望的笑容。

    孩子们在临时搭建的游乐场上玩耍,他们的笑声在空气中回荡。老人们坐在村口的大树下,谈论着未来的生活。年轻人则在田间地头和施工现场忙碌着,他们用自己的双手重建着家园。

    尾声:洪流退去,精神永存

    第一节:洪流退去后的景象

    当洪水终于退去,六道河镇的天空重新变得湛蓝,阳光洒在被冲刷过的土地上,带来了一丝温暖和希望。曾经被洪水肆虐的村庄,如今正逐渐恢复往日的宁静。

    淤泥里长出了新草,那嫩绿的新草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生机勃勃。断桥边搭起了临时木桥,方便村民们出行。安置点的帐篷陆续拆除,群众陆续回到重建的家园。

    第二节:感恩与铭记

    武警官兵撤离那天,五道河村的孩子们举着"谢谢解放军叔叔"的牌子站在路边,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感激的笑容。王大爷拉着张建军的手说:"你们走了,可你们的故事,我们一辈子都记得。"

    村民们自发地来到路边,为武警官兵们送行。他们送上了自己亲手制作的礼物,表达着对武警官兵们的感激之情。

    第三节:未来的展望

    防洪堤上的新石碑刻着:"2023年抗洪抢险纪念——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六道河镇的村民在田埂上忙碌,在校园里读书,在集市上吆喝——生活重新开始,而"抗洪精神"就像一颗种子,埋进了每个人的心里。

    村民们知道,未来的生活还会面临各种挑战,但他们相信,只要大家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他们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更加饱满的热情,重建自己的家园,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愿每一个经历过这场灾难的人,都能在重建的家园中找到新的希望,愿"抗洪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作者简介:

    周业明,其笔名与网名一致,秉持敬业明德之态,有匣里宝刀般的才情,籍贯山东,生于山东,成长于北京,曾于北京中南海工作多年,当下已然退休。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他便投身创作,涉猎散文、小说、歌词以及报告文学等诸多领域,其作品屡获全国全军的奖项,佳绩频传。他主管编写的《华夏风云录》丛书中的一部更是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周业明现为北京精短文学、世界文学艺术界的签约作家,并且经自由搏击协会官方考核认证,获《段位技术资格》名誉高级八段殊荣。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