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南大别山深处,罗山县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晨雾中,白冠长尾雉的啼鸣划破山林静谧。这个以观鸟经济闻名的小城,正演绎着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协奏曲。当朱鹮在稻田上空展翅,当观鸟者镜头对准生态农庄,人们惊喜地发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故事,正在中国乡村书写新的篇章。
生态保护筑牢乡村治理根基。罗山县构建起"政府主导、科技赋能、群众参与"的三维保护体系,在4.68万公顷的原始森林中,朱鹮繁育基地与鸟类环志站构成科学监测网络,护林员与村民组成的防护网让盗猎行为无所遁形。海口市美兰区演丰镇的红树林保护同样卓有成效,当退塘还林的滩涂重现"海上森林"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不仅修复了海岸生态,更为发展生态旅游打下基础。
绿色产业重塑乡村经济版图。董寨保护区周边,观鸟经济催生出"鸟导"、生态农庄等新业态,有机稻米价格较普通大米增长数倍,16.5万亩生态茶园产出价比普通茶叶高出1倍。这种"不砍树也能致富"的发展模式,在浙江安吉、福建武夷山等地得到生动印证。演丰镇的"风情北港岛"文旅品牌,通过红树林探秘、赶海体验等项目,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村民人均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
生态智慧融入治理体系创新。罗山县建立的"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机制,将保护区建设与周边6个乡镇的发展规划深度融合,形成"观鸟+研学+康养"的产业矩阵。海口市美兰区推行的"四个一"环境治理策略,通过"一村一策"实现精准治理,曲口村"三色"发展模式(红色文化、绿色生态、蓝色海岸)成为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本。当江苏常熟蒋巷村的零碳数字平台实时监测能源消耗,当宁波箭岭村的环保酵素替代化学肥料,科技创新正为生态治理插上智慧翅膀。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现代乡村治理正在完成从"管理"到"共生"的理念跃升。罗山县的"观鸟经济"、演丰镇的"红树林+"模式、蒋巷村的"零碳乡村"实践,共同勾勒出生态治理的中国方案。当晨曦中的朱鹮再次掠过金黄稻田,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物种保护的奇迹,更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绿色密码——在守护中发展,在发展中守护,方能绘就"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振兴画卷。(荒佃庄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