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企业论坛热点评说详细内容
王美:警惕历史娱乐的温柔陷阱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王美  日期:2025-10-15 字体: [大][中][小]

    近期,一款名为“731毒气实验室益智拼装积木”的玩具在电商平台引发轩然大波。这款标榜“爱国教育情感启蒙”的商品,将侵华日军731部队惨绝人寰的毒气实验转化为可拆解、可拼装的塑料模型,甚至一度登顶店铺新品销冠。当沾满同胞鲜血的历史伤痕被包装成“寓教于乐”的商品,当反人类暴行被简化为儿童手中的积木零件,我们不得不警惕:这种看似无害的“创意”,实则是对历史尊严的解构,是对民族记忆的二次伤害。

    历史创伤的娱乐化消费。731部队在中国进行的活体解剖、冻伤实验、毒气测试等暴行,是刻在中华民族骨血里的集体记忆。商家将毒气实验室设计成可反复拆装的玩具,用“铭记历史”的包装掩盖对苦难的消费,本质上是将受害者的生命简化为商业符号。正如钧正平所言:“在民族伤痛问题上,不能有投机与试探的空间”,这种将历史工具化的行为,不仅是对受害者的亵渎,更是对历史观的挑战。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类玩具的目标受众直指青少年。10多岁孩子在拼装此类模型时,看到的可能不是侵略者的罪恶,而是“酷炫”的战争场景。当反人类暴行被转化为视觉奇观,历史教育就异化为暴力美学的启蒙。正如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青少年价值观形成期极易受到具象化符号的影响,这种玩具传递的错误认知,可能在下一代心中种下对战争的麻木与猎奇。

    商业伦理的崩塌与监管缺位。从行业伦理看,玩具企业本应遵循“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确保产品符合文化敏感性要求。但涉事商家为追求销量,将毒气实验室设计成“新品销冠”,暴露出企业社会责任的彻底沦丧。这种行为本质是对历史底线的践踏。当商业利益凌驾于人类基本良知之上,玩具行业就沦为历史虚无主义的帮凶。

    平台监管的缺位同样令人深思。该玩具在曝光前已热销多日,周销量暴涨10倍,近7天超千人浏览,而电商平台直到舆论发酵才匆匆下架。这反映出当前审核机制对历史题材商品的把关存在重大漏洞。2025年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五条已明确将“宣扬美化侵略战争”列为违法行为,最高可处十五日拘留并罚款五千元。这把高悬的法律利剑,为遏制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法律威慑之外,更需构建多层次的历史认知防线。从《南京照相馆》等抗战题材影片的成功,到731罪证陈列馆通过VR技术重现历史现场,这些创新的传播方式,正是对抗历史解构的有效武器。

    文明底线的集体守护。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遭遇“毒气实验室玩具”这类文化侵蚀时,每个人都应成为历史尊严的守护者。正如731罪证陈列馆解说词所言:“别回头,向前走,出口有光”——这束光,需要我们用对历史的敬畏、对文明的坚守,共同守护。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