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组织是党的执政根基,是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更是推动政策落地、服务民生的“战斗堡垒”。做好基层党建工作,既要锚定“政治引领”的核心定位,又要聚焦“服务群众”的根本目标,更要破解“落地见效”的实践难题,让基层党建真正成为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红色引擎”。
以“思想铸魂”强根基,把牢党建“方向盘”。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基层党建首要任务是强化理论武装。要摒弃“照本宣科”的学习模式,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基层实际结合,通过“板凳课堂”“田间党课”“线上微宣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理论政策转化为“家常话”,让党员群众听得懂、能领会、可践行。同时,要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通过重温入党誓词、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党员先锋故事分享会”等活动,唤醒党员的身份意识和责任意识,让每一名基层党员都成为“政治上的明白人、群众中的贴心人”。
以“组织强基”补短板,建强治理“桥头堡”。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源于严密的组织体系和过硬的班子队伍。一方面,要推动党组织覆盖“无死角”,针对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城乡结合部等薄弱领域,灵活组建“网格党支部”“行业党小组”,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建在居民楼栋里、建在服务一线中,消除党建“空白点”。另一方面,要选优配强“领头雁”,通过“能人回引”“换届优选”“蹲点培养”等方式,把有情怀、有能力、有威望的党员选拔到支部书记岗位,同时定期开展党务培训、业务比武,提升基层干部“政策解读、矛盾调解、服务群众”的综合能力,让党组织班子成为“群众信得过、靠得住的主心骨”。
以“服务为民”求实效,打通民生“快车道”。基层党建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群众的获得感上。要推动党建与民生服务深度融合,围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建立“党员包联户”“民情收集站”“急事快办”机制,把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比如,在农村,组织党员带头参与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帮助村民解决农产品销售、农技指导等难题;在社区,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开展养老助餐、儿童托管、矛盾调解等服务,破解“物业纠纷”“邻里矛盾”等治理难题。同时,要畅通群众监督评价渠道,通过“群众满意度测评”“党建成效公示”等方式,让群众成为基层党建的“评判员”,确保党建工作不走过场、不务虚功。
以“创新赋能”破难题,激活发展“新动能”。新时代基层党建需要打破路径依赖,用创新思维破解实践困境。要善用“科技赋能”,搭建智慧党建平台,实现“政策宣传线上推、党员管理线上抓、民生诉求线上办”,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要探索“党建+”模式,在农村推行“党建+产业”,依托党组织整合资源,发展特色种植、乡村旅游等产业,带动群众增收;在社区推行“党建+物业+网格”,形成“党组织引领、多方协同、群众参与”的治理格局。此外,要鼓励基层大胆探索,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及时总结推广“支部领办合作社”“红色物业联盟”等鲜活经验,让基层党建充满生机与活力。
基层党建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做好基层党建工作,既要“守牢底线”,把政治标准、组织规范落到实处;又要“突出温度”,把群众需求、民生福祉放在心上;更要“着眼长远”,把制度建设、队伍培养抓在经常。唯有久久为功、常抓不懈,才能让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推动发展”的坚强堡垒,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