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四是世界爱眼日,也称“世界视力日”。眼睛作为精密而脆弱的视觉器官,需要悉心呵护,即使轻微损伤也可能影响甚至导致视觉功能减退。当前,眼部疾病与视力损伤问题日益普遍。国庆中秋假期期间,记者在多家眼科医院看到,前来就诊和矫正视力的中小学生络绎不绝,不乏低至一二年级的儿童。(10月10日《春城晚报》)
近年来,我国学生近视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近视率一直居高不下。可以说,近视已成为影响学生“眼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根据监测发现,我国学生近视相关危害因素广泛存在。比如,67%的学生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足两个小时,73%的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达标,课后作业时间和持续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不科学使用电子产品等不良用眼行为普遍存在。
此前,教育部、国家卫健委等多部门曾多次下发相关文件和通知,并开展了一系列的“护眼行动”。可见,学生近视“低龄化”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但笔者以为,防范学生近视“低龄化”,不只是少数几个部门的事,还需政府、学校、家长和医疗机构的多方发力。
首先,政府要发力。各地各级政府部门应把预防和遏制学生近视“低龄化”问题尽快提上“办事日程”,一方面要把学生近视防控工作、总体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通过考核机制,倒逼各级政府部门切实关注并遏制学生近视“低龄化”问题;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每年组织医护人员到学校开展近视筛查,确保对学生近视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
其次,学校要发力。很多学生,包括低龄学生之所以过早加入“近视一族”,这跟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有着一定的关联。由于受升学指挥棒的影响,学生几乎整天“泡”在题海中。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学生的“小眼睛”能不近视吗?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要摒弃“唯分数”的教育观,多些“以生为本”,多关注学生“眼健康”。
其三,家长要发力。眼下正值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应有尽有。很多孩子由于自控能力较弱、好奇心较强,往往一“粘”上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就会爱不释手。为此,作为家长,既要引导孩子适时、适度使用电子产品,又要防止孩子沉迷电子产品,以避免孩子因长时间用眼疲劳而导致近视。
同时,医疗机构要发力。一方面,不妨通过一些主流媒体对学生普及一些预防近视的科学知识,让学生知晓如何科学用眼,防止用眼疲劳而导致眼睛近视;另一方面,不妨和社区、学校合作,为学生建立眼健康档案,并定期监控近视的发展速度。同时,一旦发现孩子有近视倾向,要建议家长选择正规医疗机构进行近视的预防和治疗。
此外,学生也要自我发力。一方面,要强化健康意识。每个学生都要强化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意识,学习掌握科学用眼护眼等健康知识。另一方面,要养成健康习惯。每个学生都要遵守近视防控的各项要求,认真规范做好眼保健操,保持正确读写姿势,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唯有政府、学校、家长和医疗机构,包括学生,都能形成联动,共同发力,各尽其责,通过家校合作、医教合作、社校合作,才能有效防范学生近视“低龄化”,从而共同呵护好我们身边的每一位“小眼睛”。(浙江省开化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