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暑期等旅游旺季,热门城市的酒店一房难求,价格也水涨船高,“酒店代订”的生意也应运而生。不少商家宣称,可以拿到“内部价”或“协议价”,其价格普遍为官网价格的50%-70%。然而,现实很骨感。在一些网友表示“代订太值了”的同时,也有很多消费者遭遇打击:有消费者投诉称,到了酒店被告知预订取消,需要换一家酒店或者补差价,更有甚者,卖家直接失联,数干元打了水漂。(8月28日齐鲁网)
暑期旅游旺季,酒店“预订难”是众多游客出游的一大堵点。于是,一些商家便抓住商机推出了“酒店代订”业务,不是宣称优惠尾房,可享内部价,就是说是协议房、积分房,保证入住。一些游客也因为能够体验优质服务,并能节省一定的出行成本,而纷纷选择“酒店代订”业务预订酒店。
据了解,“酒店代订”主要是通过协议价或会员积分等方式实现一定的优惠。比如,一些酒店的高等级会员不仅享受价格折扣,还有免费早餐、延迟退房等福利。可见,“酒店代订”业务确实可以让消费者享受到便捷、省钱等优质服务。
虽然“酒店代订”业务既便捷又省钱,但也存有诸多乱象,比如,一些酒店要求会员本人到场,特别是旅游旺季,如果本人不到场很可能无法办理入住;游客向代订卖家提供的个人信息也有泄露风险;很多代订的酒店无法退订,也不能开发票;游客还可能遭遇价格临时调整以及诈骗风险等。这说明,“酒店代订”业务已游离于规范之外。
笔者以为,为“酒店代订”业务撑起一把“规范伞”,很有必要。一方面,市场监管、消保委等监管职能部门应积极承担起监管的主体责任,既要对平台和商家加强行业监管和规范,包括收费标准公示、个人信息保护等,又要对其违规行为予以严厉整治,不妨通过高额罚单、列入“黑名单”、从业禁止等多种处罚手段,让其付出应有的代价,倒逼其诚信经营、守法经营。
另一方面,网络平台应加强对商家的严格管理,承担起商家代订酒店的信息核查责任,对风险信息和信用存疑的商家,既要及时提示消费者理性消费,又要及时下架其违规产品,并积极完善消费者维权渠道,让消费者轻轻松松能维权,不再屡屡遭遇“维权难”。
同时,酒店管理方也应通过创新管理系统、完善会员机制等有效举措,既规范“酒店代订”行业,又提高运营效率,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消费权益不受损害。切忌不管不问,任凭无良代订商家恶意忽悠、坑骗消费者。
当然,消费者也要“擦亮眼睛”,理性选择“酒店代订”业务,不妨选择酒店官网或正规的第三方平台预订酒店,如果选择个人代订,则应事先问清楚退订要求,并做好询问记录的保存,为事后维权保留证据。而且,要提高警惕,拒绝一切向私人账户转账的行为,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我们相信,只要监管部门、 网络平台、酒店管理方,包括消费者,都能多方联动,形成合力,切实规范酒店代订行为,就一定能给消费者提供一个透明、放心、良性、健康的酒店代订业务。(浙江省开化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