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服务群众的“前沿主阵地”。近年来,基层减负工作持续推进,但“文山会海”反弹回潮、“指尖负担”隐形变异、“过度留痕”徒增成本等问题仍未根治。作为公务员,需以问题为导向,从机制、效能、保障三方面精准发力,让基层干部卸下“包袱”、轻装上阵,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为民办实事中。
以“机制重塑”破“形式主义”之困,为基层松绑。形式主义是基层减负的“拦路虎”,根源在于考核评价与责任落实机制的错位。一方面,应建立“减量提质”的文件会议管理机制,明确市县两级发文、开会的年度限额,推行“无会周”“无文日”,对重复性、可合并的会议文件坚决精简,让干部从“会场”回到“现场”。另一方面,需重构考核评价体系,减少“看材料、查台账”的纸面考核,增加群众满意度、实绩成效等现场核验权重,杜绝“痕迹大于实绩”的导向,让基层工作重心从“应付检查”转向“服务群众”。
以“数字赋能”解“效率低下”之难,为基层提效。“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已成为新的减负痛点,多款APP、小程序重复填报、多头报送,占用干部大量精力。要以数字化改革为抓手,打破部门数据壁垒,整合政务服务、应急管理、民生保障等领域的平台资源,打造“一网通办、一屏统管”的基层治理智慧平台,实现数据“一次采集、多方共用”,让干部不再做“数据搬运工”。同时,规范数字化工具使用,严禁强制打卡、变相摊派线上任务,让技术真正成为基层工作的“助推器”,而非“新负担”。
以“权责对等”疏“担当不足”之堵,为基层撑腰。部分基层干部“不敢为、不愿为”,源于权责边界模糊、容错机制缺失。需厘清市、县、乡三级权责清单,明确哪些事项由上级统筹、哪些由基层负责,杜绝“上级甩锅、基层背锅”的现象,让基层有权办事、有责担责。此外,要健全容错纠错与激励关怀机制,对基层干部在改革创新、服务群众中出现的失误,符合容错情形的坚决予以免责,同时落实基层干部待遇保障,畅通晋升渠道,让干部敢担当、善作为,真正形成“减负不减责、松绑不松劲”的良好氛围。
基层减负不是“减法”,而是对治理效能的“加法”。作为公务员,我们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减负工作抓在实处、落在细处,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走村入户、倾听民声,以减负实效换取群众满意度、治理精准度,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