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企业论坛法治论坛详细内容
叶金福:研究生“卖烧饼”不必大惊小怪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叶金福  日期:2025-8-8 字体: [大][中][小]

    近日,郑州一名研究生创业卖创意烧饼,用烧饼拿捏小学生的视频火上热搜。他本是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硕士,工作后辞职回家,用父亲闲置的烧饼炉开启创业之路。从普通烧饼到各种新奇造型,他的烧饼成了小学生的抢手货,通常20分钟内售罄,还通过短视频和直播探索更多可能。然而,这一现象却引发了“学历浪费论”的争议。(8月8日中安在线)

    其实,研究生“卖烧饼”的事例并不新鲜,先前就有类似这样的报道,比如:有浙大毕业生种杨梅的,有北大毕业生卖猪肉的,有海归博士当汽修工人的……笔者以为,他们之所以如此“另类”选择,是他们充分认识到,不管是浙大、北大、清华毕业生,还是海归博士,都应把社会需求作为自己的就业岗位和奋斗目标。

    众所周知,需求就是机会。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把社会的需求作为就业岗位和奋斗目标,既能满足他人的需求,又可使自己找到就业机会,实现自身价值,可谓是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再说,当前社会上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比如,卖烧饼、种杨梅、卖猪肉、做保姆、汽修工等都是需要人来做的。而我们很多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思想敏锐,眼光独到,从来不缺思想,只是缺乏就业经验。而一定的生活经验、工作经验对从未涉足社会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来说,是非常需要的。如果发挥其所长,将会创造出更多更好更大的价值。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的择业观也已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当中很多人已不再把进机关当公务员、进央企当白领当做唯一的择业标准,继而能勇敢地面对现实,放弃所谓的体面职业,而去选择卖烧饼、种杨梅、卖猪肉、做保姆、汽修工等等所谓不太匹配的职业。这既是现实的需要,更是择业观念的转变。 

    近些年,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在逐年增多,几乎年年都是“史上最难就业年”,尤其是很多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境地。这其中固然有就业岗位少、专业不对称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但笔者以为,更为重要的还是陈旧的就业观在作祟。有的大学毕业生总认为自己辛辛苦苦读了四年大学,就业就应该是“高大上”的岗位,而对于那些认为掉价、失面子的低端岗位却不屑一顾。择业观如此陈旧,怪不得有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在家坐等“啃老”,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研究生“卖烧饼”也是一种就业示范,这不仅是择业观进步的一种表现,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同时,这也是自我价值的一种实现。因此,笔者以为,对于研究生“卖烧饼”,大家大可不必大惊小怪。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