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行业法治工青妇老详细内容
郭震霄:用心托起老年人幸福底线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郭震霄  日期:2025-8-26 字体: [大][中][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关系社会和谐稳定,顺应社会发展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是每一名基层工作者身上沉甸甸的责任使命。

    一、正视农村老年群体心理疏离问题,筑牢情感关爱防线

    当前,农村老年群体因社会发展节奏加快而产生的心理落差问题日益凸显。一是技术壁垒,随着数字技术广泛应用,农村老年人在智能设备使用、新兴社交方式适应等方面存在明显障碍,与年轻一代形成认知鸿沟。二是社交疏离,农村青壮年人口外流导致的社交圈萎缩尤为突出,老人日均交流对象减少,邻里互动频次下降。三是价值弱化,传统生活技能价值在当代社会作用日趋削减,加剧了农村老年群体的心理落差,使老年人产生自我价值认同危机。面对老年群体心理疏离这一现状,基层政府要从心入手,用情出发,给予老年人情绪关怀,重塑价值认同,筑牢情感关爱防线。

    二、改善农村老年群体生活照料状况,提升基本生活质量

    近年来,老年人群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但仍存在部分农村地区老年人生活水平不高,城乡差异较大等问题。例如,部分农村老年人生活单调、饮食结构单一,“饱食即安”情况较为普遍。此外,在健康管理领域,农村老年人慢性病管理不规范现象普遍,多数老年人未建立家庭健康档案,日常用药依从性不足。基层政府要依托村级组织,建立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定期排查机制,重点关注独居、空巢老人的饮食起居,同时也要建立“村级健康管家”制度,由村医定期上门开展血压测量、用药指导等服务,提高农村地区老年人饮食医疗等保障水平。

    三、构建多方协同服务体系,形成老年群体服务合力

    提升农村老年群体服务保障水平,还需政府加强与社会、家庭协同联动。政府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推进 “银龄数字赋能计划”,组织基层干部、志愿者开展智能技术培训,帮助老年人掌握电子码使用、视频通话等基本技能;引导企业开发适老化智能产品,简化操作流程,增设“一键呼叫” 等便捷功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支持社会组织成立农村老年服务志愿者队伍,开展代购代办、陪伴关爱等服务。只有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村养老服务格局,才能让老年人充分享受到系统性服务。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保障好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和物质生活,是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折射大国之进,彰显治理之道。基层政府要从老年人物质和精神保障入手,形成多方协作的服务格局,共同托起农村老年人幸福晚年。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