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企业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
解崇白:基层党建、扎根群众当“贴心桥梁”,方能固本通途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解崇白  日期:2025-8-19 字体: [大][中][小]

    当政策指令在层级传递中渐失温度,当百姓心声在繁冗流程中悄然沉寂,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便成了难解的题。破解之道何在?唯有让基层党建深深扎进群众的土壤,将自己锻造成一座坚实而温暖的“贴心桥梁”——一头牢系党组织的初心使命,一头紧连千家万户的冷暖期盼,让党心民意在此交汇融合,让治理效能在此落地生根。

    筑牢“桥墩”:组织扎根深处,方能根基稳固。 基层党建若浮于表面、悬在空中,便如无基之桥,经不起风雨考验。唯有让党的组织根系向下延伸、向群众生活深处生长,才能获得最深厚的力量源泉。要推动组织设置从“有形覆盖”迈向“有效扎根”,让党支部、党小组嵌入社区楼栋、村民小组、生产一线,成为群众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主心骨。更要选优配强带头人,让那些熟悉乡土、深得民心、能干肯干的党员骨干站在前沿,用“接地气”的方式将党的关怀播撒到每个角落。当组织阵地真正建在群众家门口、建在百姓心坎上,党的“神经末梢”便有了最坚实的支撑点,治理之桥才有了风雨不摧的根基。

    畅通“桥面”:服务精准直达,方能民心相通。 桥梁的价值在于通行,党建的生命在于服务。基层党建这座“桥”,必须成为服务群众、解决问题的快速通道。要坚决摒弃“机关化”“行政化”倾向,推动党员干部常态化走出办公室、会议室,沉入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工厂车间,用“铁脚板”丈量民情,用“赤诚心”感知冷暖。要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创新服务载体——通过“党员责任区”、“红色代办岗”、“民情恳谈会”等机制,将就业、养老、医疗、教育等关键小事,办成凝聚人心的大事。某社区推行“院落党建”,党员骨干包楼联户,居民点单、支部派单、党员接单,小事即刻办,难事合力办,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这正是“桥”通心畅的生动写照。服务精准高效了,党的形象便在这座桥上愈加清晰可亲。

    精于“养护”:机制赋能增效,方能运行久远。 再好的桥梁也需精心维护。确保这座“贴心桥梁”长久坚固、畅通无阻,离不开科学长效机制的保障。要健全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刚性约束和激励机制,让“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成为常态而非运动。要完善群众诉求表达和回应机制,确保民声“上得来”、政策“下得去”、问题“解得开”。要大力为基层减负松绑,砍掉不必要的会议、表格、检查,把党员干部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其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服务群众的“主战场”上。唯有机制顺畅、保障有力,这座连接党群的桥梁才能历经风雨而历久弥新。

    基层党建唯有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沃土,把自己变成一座座牢不可破、畅通无阻的“贴心桥梁”,才能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米”,激活基层治理的源头活水。当每一位党员都成为桥上坚实的砖石,每一次服务都成为桥上温暖的传递,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便在这座“心桥”上愈发紧密牢固。此桥通,则民心和顺、治理有效、基业长青。让千千万万座这样的“贴心桥梁”遍布城乡大地,共同托举起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宏伟大厦。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