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机下单一份“外卖”,送来的不是热腾腾的饭菜,而是一堂上门体育课。这种名为“体育外卖”的上门服务今年悄然兴起,主要面向青少年及幼儿,提供体适能培训、中考体育提分等服务。因其能按学员需求定制课程内容,由专业教练携带器材上门授课,且时间灵活,受到了不少家庭的青睐。(7月30日《钱江晚报》)
眼下,随着国家体育中考制度的改革,各地教育部门开始“加码”中考体育分值,有的把体育中考分值由原先的30分或40分提至50分或60分,有的甚至干脆“一步到位”,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同分值”。笔者以为,此举是顺应改革之需,固然令人欣喜,但需注意的是,也要防止“体育外卖”制造更多“体考焦虑”。
可以想见,随着体育中考分值“加码”,不仅学校会更重视学生的体育教学,家长也会跟着动员起来。体育课不再只是课程表上的“体育课”,而是实实在在地走进课堂;“每天锻炼一小时”也不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被更多学校列入“办事日程”。中考体育分值“加码”,成了促进学生体育锻炼的有效“助推器”。
同时,也需要警惕的是,中考体育分值“加码”后,在具体的操作上应避免将体育学科再引入“应试教育”的老路上来。在学校里,体育教师为了提高学生体育成绩,需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强化训练,安排大量的课外锻炼项目,很多学生不得不在完成文化学科作业的同时,还要完成额外的体育作业;在家里,家长在操心孩子学业成绩的同时,还需留出时间督促孩子完成每日的体育锻炼,甚至必须完成每日考评。更有甚者,有的家长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或“逼”着孩子走进校外培训机构苦练中考体育项目,或干脆像点外卖那样点一份“体育外卖”,请老师上门一对一上体育课。若是如此,孩子又深陷“体”海中,体育又成了孩子的一项课业负担。
笔者以为,防止“体育外卖”带偏“体考焦虑”,还需家校合力。一方面,学校体育应严格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既要严格按照课程编制开齐开足体育课,又要合理安排、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切忌动辄以布置大量体育作业来提高学生的体育成绩。另一方面,家长也应客观对待孩子的体育成绩,既要鼓励孩子力所能及地进行体育锻炼,又要合理安排孩子的课余生活,切忌采取过激的方式“逼迫”孩子进行体育锻炼,更不必走上把孩子送入培训机构,或采取“体育外卖”上门一对一上体育课的老路。否则,极易深陷“应试体育”之中,增加孩子体育负担。
中考体育要达成的目标是,学生们都能认真地学好运动技术,让学生获得体育运动知识、形成运动技能、得到体质锻炼、养成终身锻炼习惯的主要阵地,并将他们的学业成绩科学地呈现在体育考试里,促进体育教育培养“终身体育”的人,热爱体育并一生健康幸福的人。笔者以为,这才是国家中考体育制度改革的本意和初衷。(浙江省开化县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