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个小井盖管好,把一条路修平整,到底有多难?”贵阳一些市民向记者反映,凹凸不平的井盖成了日常生活中“不大不小的因扰”,车辆一经过就会颠簸异响,临街居民也不堪其扰。记者在多个城市随机探访发现,大多数道路较为平整,但在部分路段,高高低低的井盖并不鲜见。(7月28日《春城晚报》)
近年来,各地城市因井盖凹凸不平或井盖缺失,而导致驾车者、骑车者和行人受伤,甚至丧命的事例已经发生多起。究其原因,不外乎是井盖凹凸不平或井盖破损之后无人及时平整或修复所致。
按说,管理好一只小小的井盖也并非什么难事,只要管理者责任到人,分区管理,及时查看,发现井盖凹凸不平或井盖缺失,做到及时平整或修复,就完全可避免车辆被井盖“弹飞起来”,也可避免行人被井盖绊倒,甚至被缺盖的窨井“张口咬伤”或“张口咬死”。
但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城市大街小巷里窨井管理往往处于“失管”状态,一些管理部门往往将井盖“一盖了之”,至于井盖凹凸不平、破损、丢盖了,大多无人及时修复,往往直到出现凹凸不平的井盖“犯事”了,或缺盖的窨井“张口咬人”“张口伤人”了,这才会去追究责任。笔者以为,这无疑是一种管理缺位的表现,更是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一种漠视。
众所周知,遍布城市大街小巷里的窨井一旦凹凸不平或缺盖,窨井就必然会成了“陷阱”。而这个“陷阱”随时关乎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脚底安全”。可以说,一只小小的井盖,表面上看似乎并不起眼,但它却考验着我们城市管理者的责任、能力和水平,也关乎着对人民群众“脚底安全”的重视程度。
如何破解城市井盖治理难题呢?笔者以为,广州做法值得借鉴和推广。据了解,早在2021年4月,广州就专门出台办法,明确井盖维护责任人“谁所有、谁使用、谁负责”,这无疑是强化井盖“兜底责任”的一种体现,不仅有利于井盖隐患治理,而且也有利于保障公共安全,守护人民群众的“脚底安全”。
“小井盖”也是“大民生”。相信,只要相关责任部门积极承担起监管、维护的主体责任,时刻绷紧人民群众“脚底安全”这根弦,善待好、呵护好、管理好这只小小的“井盖”,就一定能够守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脚底安全”。(浙江省开化县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