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文苑感言详细内容
董启明:积分簿上的隐形鸿沟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董启明  日期:2025-7-28 字体: [大][中][小]

    港中坪村的公示栏前总是围着人,崭新的积分榜上,红色水笔圈出的前十名家庭熠熠生辉。村支书站在台阶上宣讲政策:"卫生积分每月兑换洗衣粉、食用油,年底评先进,这规矩对谁都一样!" 阳光下,制度公平的光环耀眼,却照不到积分榜末尾那串黯淡的名字 —— 李老太家、王家在外务工的兄弟、瘸腿的张叔,他们的名字像被钉死在那里,每月变动不超过两分。

    这场以 "共建美丽乡村" 为名的积分改革,本意是用量化标准激活村民积极性。村委会制定的规则堪称完美:门前三包得 3 分,参与公共区域清扫加 5 分,举报乱堆乱放奖 2 分。可现实是,李老太颤巍巍拄着拐杖,连自家门槛都跨不过,怎么去扫公共巷道?王家兄弟在县城工地搬砖,半年回不了一次村,紧锁的院门挡不住落叶堆积,每月固定扣掉的 5 分像道无法挣脱的枷锁。

    积分制像一把精密的筛子,看似中立地筛选出 "优秀者",实则筛掉了最需要被看见的群体。那些总能占据榜首的家庭,多是壮年劳力在家、子女就近工作的人家。他们早上送完孩子,顺手就能清扫门前街道;傍晚纳凉时,绕着村道转一圈就能捡满一袋垃圾。积分对他们而言,是举手之劳换来的奖励,是茶余饭后的谈资,更是在村里抬头挺胸的资本。    

    而末尾的家庭,正在被制度悄然边缘化。李老太的儿媳曾去村委会求情:"能不能帮老人代劳?" 得到的答复是 "规矩不能破"。张叔试着挪到巷口扫了两米,气喘吁吁的样子引来围观者的窃笑,第二天他就再没出过门。更难堪的是年终评先进时,村广播念出倒数名单,那些在外务工的年轻人在视频电话里红了脸,却只能隔着屏幕对留守的老人说声 "抱歉"。

    这种结构性失衡藏在 "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的外衣下。积分制用统一标准丈量所有人的能力,却忽略了不同家庭的生存境遇。腿脚不便的老人、劳动力外流的家庭,不是不遵守规则,而是根本没有遵守规则的条件。当洗衣粉和奖状一次次流向同一批人,村庄里悄然形成了新的隐性阶级:积分高的家庭在村民大会上更有话语权,他们的建议总能被优先采纳;而末尾家庭渐渐沉默,连申请低保时都显得底气不足。 村头小卖部老板看得透彻:"谁家劳力多,谁家积分就高,这跟以前比谁家田地多有啥两样?" 积分簿上的数字差异,本质上是不同家庭资源禀赋的折射。当制度设计只盯着 "公平的形式",却无视 "公平的实质",那些看似中立的条款就会变成固化阶层的工具。

    港中坪村的积分制困境,是许多乡村治理创新的缩影。在追求量化管理的浪潮中,我们或许该慢下来思考:当一项制度让最弱势的群体永远站在起点线后方,这样的 "公平" 究竟是进步的阶梯,还是隐形的门槛?真正的治理智慧,不在于制定滴水不漏的规则,而在于给那些迈不过坎的人,搭一把能借力的梯子。(荒佃庄镇人民政府)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