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法治论坛热点评说详细内容
杜少奇:“特产大摸底”势在必行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杜少奇  日期:2024-1-30 字体: [大][中][小]

  前不久,为感谢东北老铁们对11个“小砂糖橘”的照顾和喜爱,广西南宁向黑龙江哈尔滨赠送了189吨砂糖橘、沃柑。为了答谢这份“答谢”,黑龙江老铁回赠了10万盒优质抚远蔓越莓,不少网友被这个互动暖到,也有人甚至是东北老乡感叹,之前没听说过蔓越莓是东北特产,表示新一轮的“特产大摸底”势在必行。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也生长一方农产品。在我国广袤的国土大地上,因气候条件、地理环境的差别,形成了各不相同的自然禀赋与耕作方式的组合,成就了众多富有地方特色的专属味道,其中有妇孺皆知的传统产品,如西湖龙井、赣南脐橙、云南普洱等等,也有鲜有人知、“反差感”极强的新宝贝,比如,四川雅安的鱼子酱、安徽六安的鹅肝、山西运城的大闸蟹、山西晋城的三文鱼、新疆伊犁的罗氏沼虾、上海崇明的藏红花等等。这些农特产品,诞生于一方面水土的孕育,携带着当地农人的匠心,是千家万户餐桌上的最爱,具有无限宽广的市场潜力,如果名声囿于小圈子,成了瞒着许多人的“特产”,就会限制消费,难以获得发展的动力。用好热点、抓住机遇,摸清家底、讲好故事,唱响农特产品名号,培育完善产业链条,对于推进乡村振兴和经济回升向好具有重要意义。

  做好引人瞩目文章。无论是哈尔滨、淄博的走红,还是一些国货老品牌的突然“翻红”,随着流量而来的,都是热度的爆火、销量的爆增、口碑的爆棚,最终都给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劲的动能。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这样讲,一个农特产品,即使质量可靠、品位不凡,要在市场竞争中胜出,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还要看能否成为关注的焦点。因此,重新审视打量农特产的家底,用好热点、讲好故事,把农特产声名从深闺中传播出去,转化为市场美名,成为百姓朋友圈、短视频、社交媒体上点赞推荐的内容,农特产品才能生出翅膀、乘势而上,从田间地头飞向更远更大的市场。

  做实走俏市场基础。总结这些年来那些成为网络焦点的产品品牌和城市,网友的关注度连同好感度之所以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除了善于利用网络传播之外,都有独特的品质特点作支撑,都是长期“厚积”基础之上的“薄发”。无论什么时候,持续走俏市场都是实实在在的“消费者甄选”。瞄准市场需求,深挖地域生态和文化价值,严格质量标准,体现当地风情,打造为广大消费者所认可、能形成竞争优势的特色产品,才能避免同质化竞争,承接甚至放大流量红利,实打实地赢得市场收益、获得口碑红利。

  做强产业发展链条。一棵果树、一个果园,除了种树、养果、收获之外,还有分拣、包装、仓储、物流、销售、电商等环节,每个农特产品背后都是一条产业链。立足农特产品优势,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藏、运输销售等产业,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农特产品的“流量”才能变成“留量”,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增量”。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