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甘肃岷县宏源清洁热力有限公司的遭遇引发广泛关注。这家通过政府招商引资入驻的民企,手握30年供热特许经营权,投入3.7亿元建设管网、改造换热站,保障城区供暖5年后,却被当地住建局以一纸律师函解除协议、强行接管。住建局称其供热质量有问题,企业负责人张永一句“胳膊拧不过大腿”,道尽民企维权的无奈与艰难,也撕开了地方营商环境的一道口子。(10月30日 大象新闻)
从事件脉络看,诸多环节充满不合理之处。
其一,特许经营权成“空头支票”。政府当初以30年特许经营为承诺吸引企业投资,这本是民企敢于投入3.7亿的核心保障。可仅5年,在企业挺过煤炭涨价、疫情冲击,刚迎来经营曙光时,经营权却被突然收回,转交给城投公司旗下企业。这种“招商时热情似火,落地后釜底抽薪”的操作,严重违背契约精神,让后续招商引资沦为“空谈”——谁还敢相信地方政府的承诺?
其二,解约程序涉嫌违法违规。根据法律规定,供热特许经营协议属于行政协议,解除需行政机关按法定程序作出正式决定。但岷县住建局仅通过律师函就宣告解约,后续才补发接管通知,这种“先斩后奏”的做法,被律师指出“程序严重违法”。更讽刺的是,住建局以“供热质量差、投诉多”为由,可企业服务3万多用户,官方统计投诉仅100余件,在定西市23家供热企业中投诉率排倒数第二。如此“找茬式”追责,难以服众。
其三,“人情暖”内幕暴露监管乱象。企业亏损1.65亿元,除了煤炭涨价、疫情影响,还有一大原因是欠费问题——每年1万多户不交暖气费,其中近1000户是“人情关系户”,不乏局长、主任等公职人员,甚至有法院工作人员直言“几年没交过费”。这些特权阶层享受免费供暖,企业却因“怕工作受阻”不敢追讨,形成“百姓缴费、特权免单”的畸形局面。而当地政府对此视而不见,反而将经营压力归咎于企业,这种“选择性监管”,无疑加剧了民企的经营困境。
更深层看,事件或与专项债审计压力有关。2020年,民企无法使用专项债,城投公司却借此建设锅炉,形成“三足鼎立”的混乱经营格局。2023年专项债进入还款期,审计要求“多方筹措资金”,随后民企就被强行接管。这不禁让人怀疑,强管民企是为了“盘活”其资产填补债务漏洞,将民企的投资成果变成地方政府的“救命钱”。
营商环境是市场经济的“土壤”,契约精神是营商环境的“根基”。岷县此次事件,不仅损害了单个企业的权益,更破坏了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动摇了市场主体对法治环境的信心。若任由这种“重招商、轻履约”“重行政、轻法治”的行为发生,只会让更多民企望而却步,最终影响地方经济的长远发展。
目前,企业负责人多次信访无果,维权之路举步维艰。期待上级部门能介入调查,查清事件真相,纠正违法行政行为,为企业追回损失,也给市场一个明确的交代。唯有守住契约精神、维护法治底线,才能让民企敢投资、敢经营,让营商环境真正成为地方发展的“加分项”。(作者单位:刘台庄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