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政企前沿司法动态详细内容
司法回访看成效,黑土地上新稻香——吉林铁路运输法院守护农田生态纪实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刘冬蕊 王丽君  日期:2025-9-15 字体: [大][中][小]

    金秋九月,吉林黑土地上稻浪翻滚。2025年9月8日,吉林铁路运输法院的法官们再次来到磐石市涉案农田就水污染情况进行回访。两年前,这里曾因企业喷洒除草剂导致109户农户水稻减产绝产,如今同一片土地上,稻穗低垂,丰收在望。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不可能再对老百姓造成同样的伤害了!”企业负责人的话语铿锵有力。这不是推诿责任的辩解,而是整改后的郑重承诺。

    从绝收到丰收:司法回访看成效
 
    时间回溯到2023年,吉林铁路运输法院受理了109户水稻种植农户维权案件。磐石市某企业喷洒除草剂导致周边农田减产绝产,引发重大群体性纠纷。

    面对这一棘手案件,吉林铁路运输法院没有简单一判了之,而是创新成立司法助农专案组,通过诉前鉴定确定了水稻秧苗枯萎与企业喷洒除草剂之间的因果关系。法官们组织调解员、村民代表和企业负责人共同实地踏查,直观了解纠纷现状,最终成功化解矛盾,双方签订调解协议。

    案件调解成功不是终点。吉林铁路运输法院针对案件中暴露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向涉案企业发送了专项司法简易,提出了四项有层次、可落实、能核实的意见:一是建立农药使用审核、申报备案制度;二是设置合理的隔离带;三是建立定期环境检测机制;四是全域提升环保法治意识。

   “司法建议不是一发了之,我们会跟踪落实情况,这才是真正的后半篇文章。”吉林铁路法院立案庭庭长刘冬蕊表示。

    做好后半篇文章:司法守护黑土地
 
    两年过去了,司法建议落实如何?企业是否做出了切实改变?2025年9月8日,吉林铁路运输法院再次来到涉案地点,对企业整改情况及生态恢复情况进行复查。

    法官们首先与企业进行座谈。座谈中,企业相关负责人详细介绍了两年来的整改情况:根据企业周边环境特点,科学划定禁用区、慎用区和可用区。禁用区内严格限制使用除草剂;加设沉水井,通过凹形槽集中收取废水,进入沉水井与地标径流相分离,减少污染可能;严格记录使用除草剂的时间、种类和用量,并对药瓶进行回收和集中处理,避免造成二次污染;对全域法律工作者和作业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提高认识,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企业与农户的双赢:可复制的涉企纠纷解决模式
 
    座谈结束后,法官和村委会、农户代表再次来到农田进行实地踏查。令人欣喜的是,2023年已经绝收的稻田,如今已经恢复生机,金黄的稻穗预示着今年的丰收。

   “去年收成就不错,今年看起来更好!”种植户张大爷高兴地说。“现在打药都会提前通知,我们也能提前做好防护,再也不担心会发生之前的问题了。”

    对于企业而言,这场纠纷虽然经历了短暂的阵痛,但却推动企业建立了一套更加科学、环保的管理体系。“从短期看,我们投入了一定的整改资金,但从长远看,这套体系帮助我们避免了可能发生的更大损失,也改善了与周边村民的关系。”企业负责人表示。

    本案中,吉林铁路运输法院没有停留在个案解决层面,而是着眼于“后半篇文章”,通过司法回访督促企业切实整改,确保黑土地保护措施落地见效。

    这些措施不仅针对本次事件,更建立了长效机制,从源头上防止类似环境污染问题再次发生。

    黑土地保护与经济发展:司法平衡见智慧
 
    黑土地是“耕地中的大熊猫”,吉林作为东北黑土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黑土地生态环境意义重大。

    本案是吉林铁路运输法院护航黑土地保护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院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充分发挥环境资源审判职能,为黑土地保护提供有力司法保障。通过建立专业化审判团队,完善环境资源案件审理机制,加大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力度,吉林铁路运输法院正在用实际行动守护着这片珍贵的黑土地。

    吉林铁路运输法院在本案处理中展现出司法智慧,既保护了农户合法权益,又帮助企业规范生产行为,实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这种全程跟踪式的司法服务,不仅解决了当下纠纷,更着眼于长远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类似环境资源案件处理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从案件审理到司法回访,从纠纷化解到长效机制建设,吉林铁路运输法院用司法的力量守护着黑土地生态环境,为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司法智慧。(作者单位:吉林铁路运输法院)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