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坐标,为秋季新学期的“开学第一课”赋予了特殊而厚重的使命。当天安门广场纪念大会的号角即将吹响,当抗战阅兵的经典旋律即将回荡,如何将伟大抗战精神从历史深处唤醒,融入青少年成长的血脉,成为摆在教育者面前的时代课题。这堂特殊的“开学第一课”,不仅是对80年前那段烽火岁月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新时代青年责任担当的殷切召唤,唯有以历史为基、以创新为翼、以担当为魂,才能让伟大抗战精神穿越时空,照亮民族复兴的前行之路。
伟大抗战精神从来不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的静态展品,而是流淌在民族基因中的精神密码,需要在具象的历史场景中被感知、被触摸。80年前,从松花江畔的抗日联军到长城脚下的八路军,从上海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到滇缅战场的远征军,无数中华儿女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书写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英雄史诗。今天的“开学第一课”,首先要做的就是让这些沉睡在史料中的故事“活”起来,让抽象的精神转化为可感可知的力量。同济大学将课堂搬到四川宜宾李庄古镇,正是一次成功的实践——在当年同济师生躲避战乱、坚持“文化抗战”的旧址上,学子们触摸着斑驳的砖墙,聆听着先辈用知识守护民族文脉的事迹,这种沉浸式体验远比教科书上的文字更能触动心灵。各地各校当以此为鉴,充分利用本地抗战遗址、纪念馆、英雄故居等红色资源,组织学生走进历史现场,通过实物观摩、幸存者口述、历史情景剧等形式,让青少年在与历史的对话中明白:伟大抗战精神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先辈们用鲜血与生命铸就的精神丰碑,是中华民族在危亡时刻挺立的脊梁。
时代在变迁,精神传承的方式也需与时俱进。对于成长在互联网时代的青少年而言,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早已难以引发共鸣,唯有创新表达形式,才能让抗战精神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今年纪念大会的阅兵设计便提供了极佳的借鉴——联合军乐团演奏的抗战经典曲目、专门设计的阅兵标识,将历史元素与现代审美巧妙融合,让观众在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冲击中重温历史、感悟精神。“开学第一课”的开展,同样需要这样的“守正创新”。可以利用VR技术还原台儿庄战役、平型关大捷等经典战斗场景,让学生“亲历”战场的壮烈;可以邀请影视演员、网红博主等以“故事讲述者”的身份,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语言解读抗战历史;还可以组织“抗战歌曲改编大赛”“红色剧本杀创作”等活动,让青少年在主动参与中实现精神的内化。更重要的是,要将抗战精神与当下的社会热点相结合——在讲述“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时,可关联中国航天人攻坚克难、实现探月探火的壮举;在诠释“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时,可链接边防战士守护家国、寸土不让的事迹。唯有让抗战精神与时代同频共振,才能让青少年真切感受到:这份精神从未过时,而是激励我们应对风险挑战、实现梦想的强大动力。
传承伟大抗战精神,最终的落脚点是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80年前,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一代青年挺身而出,用青春和热血扛起了救亡图存的重任;今天,站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新时代青年同样需要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将抗战精神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开学第一课”不能止步于“讲故事”,更要引导学生“悟道理、践行动”。可以组织“抗战精神与我的成长”主题讨论,让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学习中践行“百折不挠”的韧劲——比如攻克一道难题、坚持一项运动;如何在集体生活中诠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比如参与志愿服务、维护集体荣誉。学校还可以建立“抗战精神实践基地”,与社区、企业合作,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会“把小我融入大我”的意义。正如一位抗战老兵所说:“我们当年打仗,是为了让后代能过上好日子;现在的年轻人,要为让国家更强大而奋斗。”当青少年将抗战精神中的爱国情怀转化为努力学习的动力,将英雄气概转化为面对困难的勇气,伟大抗战精神才算真正完成了时代传承,才能培育出一批批“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80年光阴流转,烽火硝烟早已散尽,但伟大抗战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这堂以抗战精神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不仅是一次历史教育,更是一场精神洗礼。它提醒着青少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传承精神才能开创未来。当无数青少年在这堂课中汲取到爱国的力量、奋斗的勇气、担当的自觉,当伟大抗战精神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精神罗盘”,他们必将在民族复兴的赛道上,跑出属于这一代人的精彩一程,让先辈们用鲜血守护的家国,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