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人民法院十大关键词之十--九分落实。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领导安排工作时多作如此强调,法官们当然不陌生。对照自身岗位职责,相信法官们亦深有体会。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任何工作成败的衡量最终在于能够落实到何种程度。个人认为,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有异曲同工之妙。或许与其他很多工作相较,司法的实践性更强,法官的工作成效更着眼于是否落到实处。
法官们知晓,法官不能拒绝裁判。这意味着,再疑难复杂的案件,法官总得给当事人一个“说法”,且需依法作出。审理、裁判的过程,无疑就是法官履职尽责的过程;裁判的结果,无疑就是法官对案件办理事项具有重大意义的阶段性落实。
其实,之于法官,并非仅裁判结果标志着落实。曾有一种说法:领导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可法官办案,不但结果要公正,办案过程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事,决不可违反法定程序。况且,违反法定程序是“硬伤”,知法律者很容易在检查、审查或简单的阅卷中发现。这意味着,从立案到结案,乃至一审结案后的上诉,案件办理过程中的所有法律程序无一不需法官落实到位。否则,法官裁判的案件极可能因未落实相应法律程序被发回重审,导致耗费更多的司法资源。从这个角度,法官办理案件中对于各项程序的落实,务必小心翼翼。稍有差池,便需“重头再来”。耗费更多司法资源的同时,也昭示着,法律程序不能熟稔于心的法官,业务能力令人心存疑虑。要么,心思走偏了、屁股坐歪了。
司法治理方面,我们有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随着现代化法治中国建设的推进,法官们的程序意识得到极大增强。但不得不承认,忽视程序的意识在某些法官中还有残留。落实司法公正,法官们当增强程序是实体坚强保障的意识,下大气力首先确保把程序落实到位。即便某些裁判在结果方面是正确的,如果程序违法,还是建议对案件、案件承办人依纪依规作出相应纠正、处理,哪怕是一份通报、一份口头警示。之所以如此强调,因为在社会层面,以简单追求实体公正为目标的群体仍很庞大,甚至面对个案时会成为主流。司法系统内部,虽都能在理性的认知下认可程序是实体的保障,但对于某些特殊案件,某些舆论或其他压力下的案件,随波逐流的心态也在所难免。身为法官,必须时刻牢记,实体是落实,程序更是落实,且是不带有主观的、法律框架内的“硬性”落实。
裁判文书是否落实到位,是整个社会对法院、法官最为关注的焦点,也最能影响法院、法官形象。法律白条,人民群众不满意,法官们则痛彻心扉。但无论如何,如同法官不能拒绝裁判,法官们务必将执行工作“进行到底”。近些年,在执行方面,无论是执行机制体制,还是执行程序,从立法机关到最高司法机关,修订、完善、出台了相当数量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和司法文件、通知。说实话,如果法官们不下功夫好好学习一番,凭老经验、老办法办案,真的会导致自身的法律适用、执行行为与新规定相左。司法实践中,确出现过法官因不学习新出台的司法解释,在程序上出现差错,实体上处理有误,导致当事人信访不止。
随着新时代经济社会特别是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型财产权不断涌现。对新型财产权属的判断,执行措施的创新,都是摆在执行法官面前的一道难题,无疑也是对执行法官业务水平和能力的考验。这也意味着,传统的判决书咋判我就咋执行,执行工作是“直活”“粗活”的思维模式,已远不能适应新时代新的司法需求。 新形势下,执行法官要确保执行工作落到实处,必须加强业务学习、增强业务能力,真不是一句空话、套话。从这一角度讲,九分落实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法官人才队伍。
高素质的法官队伍,不仅仅限于业务。“狠抓九分落实,首先是政治责任,检验的是政治能力,根本是政治自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内,缺乏政治担当,是不可能实现真正的落实的,包括审判执行这一主责主业。比如,我们评估案件裁判效果方面,在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基础上增加了政治效果。况且,法官队伍中,党员法官占有相当大数量。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讲政治是本分。从实际状况看,取得良好政治效果的案件,必是裁判合法、当事人满意,服务了大局,得到党委、政府肯定的案件。即便法院不宣传,亦会在案发辖区会产生较大的、有利于促进法治建设的良性影响。辖区党委、政府,在肯定的同时,把其当作普法宣传的素材再正常不过。法院工作报告常指出某些法官存在大局意识不强、就按办案、机械司法的问题,某种程度上讲,乃因法官在履行岗位职责时忽视了自身肩负的政治责任。政治效果不佳的裁判结果,表明法官对自身工作的落实出现了偏差,谈不上落实效果好。
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是人民法院、人民法官用行动履职尽责最现实、最持久、最有效的最好落实。(作者: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