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行业法治经济法治详细内容
董启明:聚才引智,激活乡镇振兴新动能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董启明  日期:2025-10-20 字体: [大][中][小]

    “如果不是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教我们用无人机打药,这几百亩小麦的病虫害防治还得靠人工,既费时又费力。” 河北邢台南和县种粮大户王建军的感慨,道出了人才对乡镇发展的重要性。乡镇振兴,关键在人。只有让更多人才愿意来、留得住、能发展,才能为乡村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破解乡村 “空心化” 的难题。      

    引才先 “筑巢”,要为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过去,乡村之所以留不住人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基础设施落后、发展空间有限。如今,各地纷纷加大投入,为人才返乡创业创造良好环境:湖北出台政策,为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场地补贴、创业贷款;云南在乡镇建设产业园区,配套建设宿舍、食堂等生活设施,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除了硬件保障,各地还注重搭建发展平台,比如设立乡村振兴人才工作站,为人才对接项目、提供技术支持;举办创业创新大赛,让有想法、有能力的人才脱颖而出。河南周口的 “归雁计划”,不仅为返乡人才提供创业扶持,还邀请专家学者定期指导,帮助他们解决技术难题,许多返乡青年在当地创办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如今已成为带动村民增收的龙头企业。

    育才需 “赋能”,要让本土人才成为乡村振兴的 “主力军”。乡镇振兴不仅需要 “外来和尚”,更要培养 “本土秀才”。许多乡村有着经验丰富的种养殖能手、掌握传统技艺的手艺人,他们熟悉本地情况,是乡村发展的宝贵财富。各地通过开展技能培训、设立 “土专家”“田秀才” 工作室等方式,让本土人才的能力得到提升。湖南益阳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邀请农业专家现场授课,教会农民科学种植水稻、蔬菜,许多村民从 “会种地” 变成 “懂技术” 的新型农民;陕西榆林为非遗传承人建立工作室,提供资金支持,鼓励他们收徒传艺,让剪纸、泥塑等传统技艺得以传承和发展。培养本土人才,既解决了乡村人才短缺的问题,又让本土文化得以延续,实现了 “人才兴” 与 “文化兴” 的双向促进。

    留才要 “暖心”,要让人才在乡村找到归属感。留住人才,不仅要靠政策扶持,更要靠情感关怀。许多地方通过建立人才服务机制,让人才感受到家的温暖:浙江温州为返乡人才建立 “一对一” 帮扶机制,帮助他们解决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问题;四川眉山定期组织人才座谈会,倾听他们的需求和建议,及时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同时,各地还注重营造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对优秀人才进行表彰奖励,让他们在乡村有地位、有尊严。江西吉安的 “乡村振兴人才之星” 评选活动,表彰在产业发展、公益服务等方面表现突出的人才,激发了更多人才扎根乡村的热情。

    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乡镇振兴的核心动力。从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到扎根基层的 “土专家”,从引进的技术人才到返乡的能工巧匠,越来越多的人才正汇聚到乡镇振兴的大潮中。他们用知识、技术和汗水,改变着乡村的面貌,书写着乡村发展的新篇章。相信随着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乡镇振兴必将迎来更加光明的未来,让更多乡村实现 “人才聚、事业兴、乡村美” 的美好愿景。(荒佃庄镇人民政府)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