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行业法治工青妇老详细内容
董启明:银发长龙背后:农村养老的时代之思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董启明  日期:2025-10-20 字体: [大][中][小]

    每月养老金发放日,农村银行门口蜿蜒的 “银发长龙”,既是农村老人对生活保障的期盼写照,更折射出当下农村养老体系与数字时代衔接的断层,值得我们深思。

    这条长龙,本质是农村老人对 “可见保障” 的执着追求。在农村,许多老人一生与土地为伴,习惯了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的生活模式,对数字账户里 “看不见摸不着” 的金额缺乏安全感。正如老人们常说的 “钱攥在手里才踏实”,这种观念并非固执,而是长期生活经验形成的认知习惯。养老金虽数额有限,却是他们维持基本生活、应对突发疾病的 “救命钱”,亲手取到现金,才能让他们感受到切实的保障。这种对 “实体货币” 的依赖,背后是农村老人对生活不确定性的担忧,也是传统生活观念在现代社会的延续。

    “银发长龙” 的出现,更暴露了农村公共服务与老龄化需求的脱节。一方面,农村地区银行网点稀疏,部分乡镇仅有一两处金融服务点,养老金发放日集中的取款需求,必然导致排队现象;另一方面,数字支付的普及虽改变了多数人的生活方式,却未充分考虑农村老人的实际情况。许多老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自助取款机,缺乏专业的指导和适配的服务,只能依赖传统的柜台业务。这种 “数字鸿沟”,让农村老人在享受现代金融服务时步履维艰,也凸显了公共服务 “重普及、轻适配” 的问题。农村养老不仅需要经济上的保障,更需要服务上的贴心,忽视老人的实际能力和需求,再好的政策也难以真正落地见效。

     破解 “银发长龙” 难题,关键在于搭建 “传统与现代” 兼顾的服务桥梁。银行等金融机构不能仅靠增加窗口应对短期需求,更应推出适老化服务:简化自助设备操作流程,设置语音提示和人工协助;组织志愿者下乡开展数字技能培训,手把手教老人使用手机银行;保留现金服务通道,尊重老人的支付习惯。政府部门也需统筹规划,推动金融服务下沉,在村庄设立便民服务点,让老人 “少跑腿”。更重要的是,社会要摒弃 “数字时代淘汰传统” 的偏见,给予农村老人更多理解和包容,让政策和服务既能跟上时代步伐,又能温暖老人的心。

     农村银行门口的 “银发长龙”,是一面镜子,照见了农村老人的生活困境,也照见了公共服务的改进空间。唯有以老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才能让养老金不仅成为经济上的保障,更成为温暖老人晚年的 “定心丸”,让每一位农村老人都能在时代发展中感受到体面与尊严。(荒佃庄镇人民政府)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