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行业法治经济法治详细内容
刘晨晨:以人才“归巢”之力,破乡村振兴之局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刘晨晨  日期:2025-8-27 字体: [大][中][小]

    乡村振兴的画卷,离不开人才这支“点睛之笔”。曾经,“人往城里走、钱往城里流”的现实,让乡村陷入“空心化”的困境;如今,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人才归乡”的潮流悄然逆转。一批批怀揣梦想的人才带着技术、资金与理念“归巢”,在乡土大地扎根创业,不仅圆了个人的“田园梦”,更激活了乡村发展的“一池春水”,为乡村“破茧腾飞”注入了核心动能。

    人才“归巢”,是破解乡村发展“痛点”的关键一招。长期以来,乡村发展面临“三缺”难题:缺技术,传统种养模式效率低、收益薄;缺思路,优质农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缺活力,文化传承断档、治理模式陈旧。而归乡人才的到来,恰好补上了这些“短板”。在外经商的“新农人”带回产业链思维,搭建“合作社+农户+电商”模式,让土特产变身“网红产品”;毕业返乡的大学生运用新媒体技术,开设乡村直播间,让田园风光成为“流量密码”;退休的农技专家蹲点田间,推广绿色种植技术,让土地产出“黄金效益”。他们用“新点子”盘活乡村“老资源”,让曾经沉寂的乡村有了发展的“主心骨”。

    乡村“筑巢”,是留住归乡人才的核心保障。人才“愿不愿回”,看的是乡村有没有机会;“能不能留”,看的是乡村有没有温度。近年来,各地纷纷拿出“真金白银”的诚意:有的地方给予创业补贴、税收减免,降低人才返乡创业门槛;有的地方完善住房、医疗、子女教育配套,解决人才后顾之忧;还有的地方搭建创业孵化基地、乡村振兴工作站,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更重要的是,乡村日新月异的变化,成了最动人的“邀请函”——泥泞路变成了柏油路,旧农房改造成了特色民宿,闲置厂房变身文创空间。这些看得见的发展,让人才感受到“归乡有奔头、干事有舞台”,从而真正“扎下根、稳住心”。

    人才与乡村的“双向奔赴”,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当人才的“个人理想”与乡村的“发展需求”同频共振,便能释放出惊人的能量。在江西,返乡青年用科技赋能农业,打造“智慧农场”,实现从播种到收获的全程数字化;在云南,非遗传承人带领村民重拾传统手艺,让老绣品成为乡村旅游的“新名片”;在山东,返乡企业家盘活闲置土地,发展生态采摘园,让乡村变成城市人的“周末后花园”。这些实践证明,人才“归巢”不是简单的“人回来”,而是“智慧回来、活力回来”;乡村“破茧”也不是孤立的“求发展”,而是“产业兴、文化活、生态美”的全面跃升。

    如今,乡村振兴的号角正劲,人才“归巢”的浪潮正涌。唯有持续优化乡村创业环境、搭建人才发展平台,让更多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才能让乡村在人才的助力下,真正挣脱发展的“束缚”,实现从“追赶”到“领跑”的“破茧腾飞”,让乡土大地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卫生健康局)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