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虚”常被误解为“放空谈、摆架子”,实则不然。作为谋划工作、统一思想的重要方式,务虚会是破解难题的“思想碰撞场”、擘画蓝图的“战略研讨会”。若将“务实”比作脚踏实地的“行路”,“务虚”便是看清方向的“望路”,唯有让务虚摆脱“虚浮”、落到“实处”,才能为发展找准路径、凝聚合力,避免在实干中走弯路、偏方向。
务虚要“瞄着问题去”,拒绝“空对空”。务虚的核心价值,在于直面矛盾、剖析根源,而非回避问题、空谈理念。现实中,部分务虚会陷入“议而无的、谈而无据”的误区:要么绕开工作堵点,只讲成绩不讲短板;要么脱离实际空谈理论,用“正确的废话”填充议程。真正有效的务虚,应带着问题“上会”——比如谋划产业升级时,既要分析“现有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在哪”,也要探讨“如何破解技术瓶颈、市场壁垒”;推进基层治理时,既要梳理“群众反映强烈的痛点是什么”,也要研究“怎样优化服务流程、整合资源”。唯有把问题摆上台面、把症结挖深析透,务虚才能从“泛泛而谈”变成“靶向发力”,为后续务实举措找准突破口。
务虚要“连着实际干”,避免“两张皮”。务虚不是“纸上谈兵”,而是为“务实”铺路,若务虚成果不能转化为具体行动,再精妙的思路也只是“空中楼阁”。当年,深圳在推进改革开放的关键节点,通过多次务虚会讨论“特区发展方向”,最终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共识,转化为出台扶持政策、建设产业园、引进人才等一系列务实举措,推动深圳从“加工基地”向“创新高地”转型。反观一些地方,务虚会开得热热闹闹,会后却没形成明确的任务清单、责任分工,导致“会上激动、会后不动”。可见,务虚必须与务实“同频共振”,既要在会上“谋定思路”,更要在会后“分解任务”,让务虚形成的共识变成“施工图”“时间表”,真正实现“以虚促实、以实证虚”。
务虚要“着眼长远谋”,防止“短视化”。务实解决的是“当下事”,务虚则要谋划“长远路”。面对发展中的新情况、新挑战,若只盯着眼前的“一亩三分地”,缺乏战略思考,很容易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比如推动乡村振兴,不能只关注短期的“增收指标”,还要通过务虚探讨“如何培育可持续的特色产业”“怎样传承乡土文化、保护生态环境”“如何完善长效治理机制”,才能避免“重开发、轻保护”“重短期、轻长远”的问题。务虚的“实”,正体现在对长远趋势的把握、对根本问题的考量上——它要求决策者跳出“日常事务”的局限,站在全局和长远的高度想问题、定方向,让每一步务实行动都契合发展大局,让当下的努力为未来的发展夯实基础。
务虚的“实”,不是“形式上的实”,而是“内容上的实、效果上的实”。它需要少一些“套路化”的表态,多一些“有见地”的思考;少一些“碎片化”的观点,多一些“系统性”的谋划。唯有让务虚真正“实”起来,才能为务实找准方向、凝聚共识,让思想的“火花”转化为发展的“动能”,推动各项工作行稳致远。(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卫生健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