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05年,“两山论”在浙江安吉余村首次提出,这一充满哲学智慧的发展理念,如同打开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金钥匙”,18年来指引中国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之路。
从“卖石头”到“卖风景”,安吉余村的蜕变是“两山论”实践的生动注脚。曾经靠开山采矿谋生的余村,痛定思痛关停矿山,依托竹林资源发展生态旅游、绿色农业,如今村民人均年收入超5万元,“村在林中、人在景中”成为常态。这样的转变并非个例:福建长汀以“水土流失治理”为突破口,让“火焰山”变回“花果山”,脐橙、油茶产业带动数万群众增收;浙江丽水推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全市GDP年均增长7.1%,生态环境质量连续19年居全省第一。
“两山论”的生命力,在于其“因地制宜”的实践智慧。在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让长江水质优良比例提升至98.1%,沿江绿色产业产值突破20万亿元;在塞罕坝,三代人接力造林百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1.4%提升至82%,每年可固定二氧化碳86万吨,生态旅游年收入超6亿元;在云南洱海,“流域治理+绿色农业”模式让湖水清澈如初,周边民宿、文创产业蓬勃发展,村民端稳了“生态碗”。
新时代践行“两山论”,更需“久久为功”的坚守。一方面,持续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碳交易市场等制度,让保护生态者获得合理回报;另一方面,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发展新能源、生态旅游、绿色制造等新业态,让“绿水青山”持续产出“金山银山”。如今,“两山论”已从地方实践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全球生态治理的中国方案。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随着“两山论”深入实践,中国正以更蓝的天、更清的水、更绿的山,书写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新篇章,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贡献更多中国力量。(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