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企业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
李欢: 让好作风在基层生根发芽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李欢  日期:2025-8-6 字体: [大][中][小]

    基层是干事创业的火热疆场,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优良作风能否真正落地、焕发生机,关键看是否能在基层的土壤里深深扎根、蓬勃生长。让好作风在基层生根发芽,不仅关乎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是否畅通,更决定着民心向背、事业兴衰。

    根深方能叶茂:好作风的“基层土壤”亟待厚植。现实中,“水土不服”的现象仍不鲜见:一些制度要求看似完善,却在基层遭遇“中梗阻”,沦为文件柜中的摆设;有的干部满足于“以会议落实会议”,口号响亮却鲜见行动,将“深入基层”异化为“身入而心未至”;“痕迹主义”的繁文缛节,更是挤占了本应用于服务群众的宝贵时间和精力。这些形式大于内容的顽疾,如同板结的土壤,阻碍了好作风向下扎根的通道,使得政策善意难以真正惠及百姓。唯有以刮骨疗毒的勇气破除积弊,松土施肥,才能为优良作风在基层的萌发创造适宜环境。

    向下扎根,才能向上生长:好作风的“活力根系”在于深入实践。好作风的生命力,源于其与实践的深度交融。它体现在“身入”更“心至”的扎实脚步中——干部放下架子、俯下身子,走进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居民院落,不是走马观花,而是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带着感情,倾听最真实的民声,感知最迫切的诉求。它体现在“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效率追求中——简化不必要的流程,砍掉冗余的环节,让群众反映的问题、企业提出的需求得到迅速回应和有效解决,让基层感受到服务的“速度”与“温度”。它更体现在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行动自觉中——面对基层千头万绪的复杂矛盾和改革发展的硬骨头,不推诿、不回避,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和韧劲,在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中锤炼作风、增长才干。这些植根于泥土、服务于人民的务实行动,正是好作风在基层最坚实、最富活力的根系。

    阳光雨露常新:好作风的“茁壮成长”需要精心培育。好作风在基层的持续生长,离不开制度、导向与文化的共同滋养。制度是固根的基石。需构建科学合理、清晰明确的基层工作规范与评价体系,坚决破除“唯痕迹论”,将群众满意度、问题解决率、发展贡献度作为核心标尺,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让实干者有遵循、有奔头。导向是引路的阳光。要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基层的鲜明用人导向,大力褒奖和提拔那些在基层一线默默耕耘、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让“到基层去、在基层干、从基层出”蔚然成风。文化是润物的春雨。要大力营造崇尚实干、鼓励创新、宽容失误(非原则性)的浓厚氛围,让担当作为者受尊重、得激励,让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无处遁形。唯有持续优化这片“生态”,好作风才能在基层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当优良作风如同生命力旺盛的种子,在广袤的基层沃土上深深扎根、汲取养分、向阳生长,终将结出累累硕果。它化为田间地头干群同心的笑语,化为街头巷尾高效便捷的服务,化为项目工地上拼搏奋进的身影。这无处不在、生机勃勃的作风新气象,是凝聚人心的最强磁场,是推动发展的不竭动力。

    让好作风在基层生根发芽,不仅是对基层治理效能的提升,更是对事业根基的巩固。唯有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方能以作风之变,催生基层活力之变、发展气象之变,让这片希望的田野永远生机盎然,绿满原野。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