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文苑感言详细内容
王英名:把“红色密码”写进青春答卷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王英名  日期:2025-6-30 字体: [大][中][小]

    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在机器轰鸣的工厂中,在耕耘繁忙的田野上,一种力量悄然流淌——那是镌刻在民族血脉中的红色基因。这抹鲜艳的红,穿越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跨越筚路蓝缕的建设时期,正在新时代的奋斗征程中继续发光发热。然而,在社会飞速发展、价值多元并存的今天,我们也必须直面一个问题:红色基因,怎样才能真正“传”下去、“活”起来、“走”得远?

    红色资源丰富、红色题材热度高,但在实际传承中,却时常面临“有声势、缺真情”的尴尬。有的将红色教育流于“打卡式参观”,红色基地成了“拍照背景板”;有的将红色精神“概念化”“标签化”,听上去很热血,感受却不深刻;还有的年轻人认为“离我太远”“与我无关”,红色故事像陈年老酒,敬畏但不入口。这些现象说明,**红色基因正面临“断代式失联”**的风险,如果不能找准传承的钥匙,精神宝藏也可能“蒙尘生锈”。

    红色基因之所以难以“入心入脑”,一个关键原因在于缺乏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接口”。一些红色教育仍停留在“灌输式讲解”“背诵式宣传”的老路子,难以激起情感共鸣;讲述方式缺少“年轻味”“网络感”,缺乏语言转化和视听吸引力;而且部分活动“为传承而传承”,缺乏与现实工作的连接点和与个体生活的共鸣点。于是,在信息洪流中,这些本该热血沸腾的精神财富逐渐被边缘,甚至淡出视野。

    要让红色基因真正“动起来”“火起来”,关键是找到与当代人的“共情点”、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与时代语境的“对话点”。第一,把红色资源“搬进屏幕”,用数字手段打开记忆之门。短视频、虚拟现实、AI讲解员……这些技术不是浅尝辄止的“花架子”,而是链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把英雄事迹拍成动画微剧,把红色景点做成元宇宙漫游,把珍贵史料变成可互动的“沉浸体验”,就能让红色故事“看得见、听得懂、记得住”。第二,把红色教育“嵌入日常”,用群众语言讲好大道理。红色不是“高高在上”的宣讲词,而应是“柴米油盐”中的价值引领。可以开展“红色电影进社区”“红色故事进课堂”“红色家书朗读会”等常态化活动,用“家常话”“青春语”讲“信仰事”,让党史不是“高冷文献”,而是“身边教材”。第三,把红色精神“嵌入行动”,以实干践行信仰传承。传承红色基因,不仅在于“会讲故事”,更在于“能写新章”。从脱贫攻坚一线的“驻村书记”,到防汛抗疫中的“青年突击队”,再到创新创业路上的“科研攻坚人”,一个个将信仰转化为担当的身影,正在以实际行动为“红色”添光。他们不是“听故事的人”,而是“续写故事的人”。

    红色,是一条条战壕染成的颜色,是一本本家书里殷红的信仰,更是一代代共产党人精神血脉的延续。新时代的我们,不能只是“缅怀者”“倾听者”,更要做“践行者”“传火人”。只有让红色精神薪火相传,我们才能在奔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走得更坚定、更有力。

    让我们把这段“红色密码”,写进属于新时代青年的青春答卷中。(作者单位:河北省中共沧州渤海新区工委黄骅市委组织部)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