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企业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
王英名:构建“流而有依”的党建新格局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王英名  日期:2025-2-24 字体: [大][中][小]

    流动党员是党组织联系服务广大党员和群众的重要桥梁,他们活跃在城市建设、乡村振兴、企业发展等多个领域,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着力量。然而,因工作、生活等因素长期处于“游离”状态的流动党员,也面临着管理难、教育难、发挥作用难等问题。如何让流动党员“流而不散、流而有依、流而能为”,是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课题。

    搭建“连心桥”,让流动党员“流而不散”。流动党员因地域分散、身份多元、岗位不固定,容易出现组织关系松散、党建活动参与度低的问题。要确保流动党员“流而不散”,关键是织密组织网络、健全管理机制,确保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一是强化组织衔接,建立“双向共管”机制。对于跨省、跨市流动的党员,党组织应主动对接,推动“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双向互动,建立定期联系、信息共享、流出地与流入地共同管理的模式,确保党员无论身处何地,都能纳入组织管理体系。二是依托信息化手段,提升精准管理能力。利用“智慧党建”平台,建立流动党员数据库,动态更新党员信息,确保党员“去向清、情况明、能联系”。探索“线上组织生活”模式,运用党建云课堂、微信群、视频会议等形式,组织流动党员开展学习教育,让他们随时随地都能参与组织生活。三是设立“流动党员驿站”,提供暖心服务。在流动党员聚集的城市、工业园区、商圈等区域,建立流动党员服务站或党群活动中心,为流动党员提供组织生活、就业信息、法律援助等服务,增强流动党员的归属感。

    注入“强心剂”,让流动党员“流而有依”。流动党员因远离原单位或家乡,常面临党性意识淡化、组织认同感下降的问题。要让流动党员“流而有依”,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强化身份意识,筑牢理想信念根基。一是创新学习模式,提升思想教育的吸引力。改变传统集中学习的模式,探索“党建微课”“红色直播”“线上党课”等多种形式,增强学习的便捷性和互动性。鼓励流动党员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让党建教育融入日常工作生活,确保思想教育不断线。二是开展主题活动,增强组织认同感。围绕“流动不流失、离乡不离党”主题,定期组织“流动党员回家看看”活动,邀请流动党员返乡参加组织生活,让他们感受到党组织的关心关怀。对于长期在外的流动党员,可以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邀请他们参与党支部的主题党日活动,提高党员的凝聚力。三是发挥典型引领作用,树立流动党员先进榜样。选树一批优秀流动党员典型,通过专题报道、事迹宣讲等方式,展示他们在工作岗位上的奋斗故事,引导更多流动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时代责任。

    拓展“舞台”,让流动党员“流而能为”。流动党员身处不同工作环境,具备丰富的社会资源和实践经验,他们不仅是党组织的管理对象,更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要激发流动党员的作用,就要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让他们在实践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一是引导流动党员在行业领域中建功立业。各级党组织要鼓励流动党员立足岗位,发挥专业特长,争当行业先锋。例如,在外务工的技术工人,可以组织成立“流动党员攻坚队”,在工程建设、技术革新等方面发挥作用;在商圈市场工作的党员,可以成立“流动党员服务岗”,引导行业自律,维护市场秩序。二是鼓励流动党员投身社会治理和志愿服务。充分发挥流动党员人脉广、信息灵的优势,引导他们参与基层治理、社区服务、乡村振兴等工作。例如,组织流动党员在外地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积极参与防疫抗灾、法律咨询、公益帮扶等活动,让流动党员成为社会正能量的传播者。三是推动流动党员助力家乡发展。鼓励流动党员反哺家乡,通过技术回乡、资金回流、项目回引等方式,为地方发展贡献力量。例如,鼓励创业成功的流动党员回乡投资兴业,带动村民就业;组织科技型流动党员开展“科技助农”活动,帮助家乡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动员流动党员为乡村学校提供教育帮扶,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流动党员是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流动不仅是空间位置的改变,更是党建工作从传统模式向创新管理的延伸。只有搭建“连心桥”,确保流动党员“流而不散”;注入“强心剂”,让他们“流而有依”;拓展“舞台”,激发他们“流而能为”,才能真正让流动党员在各个领域发挥先锋作用,为新时代党的建设增添新活力,凝聚起推动社会发展的磅礴力量。(作者单位:渤海新区党工委黄骅市委组织部)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