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十余年前,中央八项规定应时而生,刮起一场直指歪风陋习的“作风旋风”,如一把“扫尘之帚”,扫除沉疴积弊,荡涤党风政风。而今,在迈向民族复兴的征途上,这项制度不仅没有褪色,反而成为照亮新时代“赶考之路”的一面“明镜”,映照初心,督促进步。
作风之弊不除,政德之基不稳。回望历史,一些党员干部“车轮下基层、嘴上谈民生、转身进会所”的现象屡见不鲜;迎来送往、铺张浪费、文山会海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沉渣泛起。这些问题虽看似细枝末节,却动摇党的执政根基,败坏党群干群关系,严重损害党在人民心中的形象。
正因如此,中央八项规定应运而生,它不是空洞口号,而是刀刃向内的深刻自省;不是一时权宜之策,而是长久制度安排。它开创了新风肃纪的先河,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第一声发令枪。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八项规定的核心,在于拧紧党性修养这颗“螺丝钉”。从“楼堂馆所禁令”到“公务接待清单”,从“压缩文件会议”到“公车改革”,八项规定瞄准的都是党员干部思想懈怠、纪律松弛的“软肋”。
其背后体现的是高度的政治逻辑:既是坚持“两个确立”的具体体现,也是践行“两个维护”的实践要求。它用制度刚性强化政治自觉,用行为规范彰显治理定力,用自我革命推动组织纯洁,既治“表”,更治“根”。
要让八项规定“活起来”“实下去”,关键在于推动作风建设方法论与实践逻辑的融合贯通。一是强化制度刚性约束,织密监督之网。要让“八小时之外”纳入监管视野,推动“四风”问题“隐形变异”无处遁形。推行廉政家访、数字纪检等方式,筑牢不敢腐的“高压线”。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打好“持久战”。八项规定的“钉钉子精神”要落实到基层一线。对“文山会海”搞“瘦身”,对“官样文章”动“手术”,用“小切口”撬动“大格局”,让改作风不流于表面、不止于一时。三是培植廉洁文化土壤,涵养公仆精神。通过干部教育培训、警示教育、先进典型宣传等形式,让“清廉”成为一种日常氛围、一种自觉追求、一种组织底色。要让“为民务实清廉”成为每一位党员干部的精神底座。
八项规定不是“节前整治”的权宜之计,更不是“风头一过”的口头誓言,而是一场深层次、系统性的自我革命。必须始终紧盯作风建设这个“风向标”,以“永远在路上”的韧劲,一锤接着一锤敲,一步一个脚印走。
八项规定如同“赶考路”上的一面镜子,照出干部作风的得失、党群关系的冷暖、人民群众的期待与信任。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唯有让作风建设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才能书写无愧时代的“满意答卷”。(作者单位:河北省中共沧州渤海新区工委黄骅市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