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行业法治经济法治详细内容
夏隆:文旅助力乡村振兴、以山水为墨绘就共富图景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夏隆  日期:2025-3-3 字体: [大][中][小]

    青山叠翠,碧水潺湹,一村一落皆成景;古韵悠长,乡愁萦绕,一砖一瓦总关情。当文旅产业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沉睡的乡土资源被唤醒,传统的农耕文明与现代的消费需求碰撞,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共富画卷正在徐徐展开。从浙江“千万工程”的实践样本到贵州“村超”的文化出圈,从云南哈尼梯田的农耕奇观到陕西袁家村的民俗体验,文旅产业正以创新之力激活乡村沉睡资源,以融合之姿重构乡土价值逻辑,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以文塑旅,深挖乡土基因,激活文化生命力。乡村是中华文明的根系所在,承载着五千年农耕文明的记忆密码。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将苗绣、银饰等非遗技艺转化为旅游商品,让指尖技艺成为指尖经济;在福建龙岩,土楼民宿将夯土建筑智慧与现代生活美学结合,让世界文化遗产焕发新生;在河南焦作,“云台山电音节”用潮流音乐激活山水胜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让景区单日游客量突破10万人次。这些实践揭示:乡土文化不是静态的标本,而是动态的基因库。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传统节庆可变为沉浸式体验场景,古老技艺能转化为特色产业链条,地方戏曲可演绎成文化IP符号。当文化记忆转化为消费记忆,乡村便从地理空间升华为情感共鸣的精神家园。

    以旅彰文,重构空间价值,培育产业生态圈。文旅产业的魔力,在于能将绿水青山转化为“可触摸、可体验、可带走”的消费场景。浙江安吉余村通过“竹林剧场”“生态漂流”等项目,让每立方米负氧离子都产生经济效益;四川成都明月村将废弃陶窑改造为文创工坊,吸引128位新村民入驻,形成陶艺、扎染、民宿融合的产业矩阵;江西婺源用“油菜花经济”串联起摄影写生、研学旅行、农事体验等业态,带动全县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50亿元。这些案例印证:文旅赋能乡村振兴,本质是通过场景革命重构生产要素——让农田变景区、农房变客房、农产品变文创品,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产业生态。这种“接二连三”的融合模式,既延长了价值链,更创造出“1+1>2”的乘数效应。

    创新驱动,科技赋能升级,打造智慧新体验。当数字技术邂逅乡土中国,乡村文旅正经历从“靠天吃饭”到“凭智生金”的蝶变。在江苏周庄,“AR数字导览”让游客穿越千年解码水乡密码;在安徽西递村,“智慧旅游平台”实时调控客流、智能推荐路线;在云南普者黑,无人机表演点亮喀斯特地貌夜空,创造“科技+自然”的视觉奇观。据统计,全国已有超4万个行政村开展“云旅游”“慢直播”,乡村旅游线上预订量年均增长62%。数字技术的深度渗透,不仅破解了基础设施短板,更创造出“沉浸式夜游”“元宇宙村落”等新业态,让传统乡村突破时空界限,在虚实交融中打开价值增长新空间。

    共生共赢,构建利益联结,书写共富新篇章。文旅振兴乡村的核心要义,在于让农民成为产业链的受益主体。陕西袁家村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将村民变股东,年接待游客超600万人次,户均分红超20万元;浙江鲁家村创新“公司+村集体+家庭农场”机制,带动村民人均收入从1.9万元跃升至4.7万元;贵州台盘村借力“村BA”赛事开发苗绣篮球文创产品,带动周边2000余名妇女就业。这些探索表明:建立“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利益共享机制,才能避免“资本下乡、农民离场”的困局。当文旅红利转化为村民口袋里的真金白银,乡村振兴便有了最持久的内生动力。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文旅产业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既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关键路径,更是重构城乡关系、推动共同富裕的战略选择。当城市消费力与乡村资源力双向奔赴,当传统文脉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广袤乡土必将焕发新生机。这需要更多“带着泥土芬芳”的创新探索,需要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农民参与的协同机制,让文旅产业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让亿万农民在共富路上共享发展成果。如此,乡村振兴的壮美图景,必将如春日的映山红般绚烂绽放。(作者单位:新城镇人民政府)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