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法治前沿社会管理详细内容
夏隆:构建网络数字文明的共治新格局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夏隆  日期:2025-2-27 字体: [大][中][小]

    数字浪潮奔涌向前,网络空间已成为承载人类文明成果的新型载体。在这个由代码与数据编织的世界里,人们获取知识、交流思想、创造价值,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精神共同体。然而,网络空间的匿名性与开放性犹如双刃剑,在催生创新活力的同时,也为虚假信息、网络暴力、数据黑产等乱象提供了温床。守护这片精神家园,不仅是技术命题,更是关乎人类文明进程的时代课题。

    网络治理的迭代升级:从专项整治到系统治理。我国网络空间治理历经三次范式跃升:2013年"净网行动"率先亮剑,以雷霆手段遏制网络黄赌毒乱象;2018年"清朗"专项行动形成治理品牌,建立起覆盖内容安全、平台责任、技术伦理的立体防护网;2023年《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构筑法治屏障,标志着治理体系进入法治化新阶段。统计显示,近三年网络诈骗案件同比下降42%,未成年人网络素养达标率提升至87%,这些数据折射出治理效能的历史性跨越。

    面对AI深度伪造、元宇宙伦理失范、量子计算安全威胁等新挑战,传统治理模式亟待创新突破。某直播平台运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内容溯源系统,实现违规信息3秒定位;杭州互联网法院创设"虚拟法庭"审理跨国网络纠纷,开创数字司法先河。这些实践表明,技术治理正在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赋能,为网络空间注入更多确定性。

    价值重构:从信息清淤到文明筑基。网络空间的价值生态建设需要双轮驱动。在硬约束方面,深圳率先建立网络信用积分体系,将网民行为与公共服务挂钩;浙江推行"算法备案制",要求平台公开推荐机制源代码。在软引导层面,"中国好网民"工程培育数字公民意识,"网络文明伙伴计划"汇聚百万正能量创作者,构建起"人工+智能"的内容审核矩阵,使主流价值像空气般充盈网络空间。

    文化传承在数字时代绽放新姿。故宫博物院推出"数字文物库",让千年瑰宝在云端焕发生机;敦煌研究院运用VR技术复原消失的壁画,使传统文化获得数字永生。这些创新实践证明,当文明基因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不仅能抵御网络文化侵蚀,更能创造出超越物理空间的精神图腾。

    共同体构建:从政府主导到多元共治。欧盟《数字服务法》要求平台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美国FTC建立算法影响评估制度,全球网络治理呈现协同化趋势。我国发起的《全球数据安全倡议》获得138个国家响应,跨境电商平台建立"数字护照"认证体系,这些实践正在重塑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在杭州亚运会期间,多国网络安全机构联合组建"数字护城河",成功抵御3.2亿次网络攻击,彰显国际合作的力量。

    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格局逐渐成型:北京中关村成立"科技伦理委员会",引导企业技术创新向善;上海浦东试点"网民陪审团"制度,让公众参与内容治理;广州组建"银发数字辅导员"队伍,帮助200万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这种政府主导、企业履责、社会协同、网民参与的共治生态,正在重新定义网络空间的治理逻辑。

    站在人类文明数字化转型的临界点,守护网络精神家园是责任,是使命,更是时代命题。当5G信号覆盖珠峰之巅,当北斗系统指引远洋巨轮,当量子通信守护国家命脉,我们越发清晰: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而是文明新边疆。唯有坚持发展与治理并重、自由与秩序平衡、创新与伦理统一,方能在数字星辰大海中守护人类精神灯塔,让文明之光永远照耀虚拟与现实交织的新大陆。(作者单位:新城镇人民政府)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