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法治前沿社会管理详细内容
夏隆:"微单元"撬动基层治理"大棋局"——解码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实践密码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夏隆  日期:2025-2-28 字体: [大][中][小]

    在长三角腹地的浙江省绍兴市,一场以"枫桥经验"为蓝本的基层治理变革正在悄然铺展。这个发轫于上世纪60年代的基层治理样本,在数字化浪潮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当地通过重构治理单元、重塑组织形态、重组服务力量,推动治理重心向楼栋延伸、服务资源向网格下沉、治理效能向末梢传导,在新时代谱写出基层善治的崭新篇章。

    重构治理单元,打造基层治理的"微循环"系统。基层治理如同人体经络,末梢畅通方能气血充盈。绍兴市打破传统行政边界,以300户为标准将全市划分为1.2万个"治理微单元",每个单元配备"1名党员管家+N名治理专员"。在柯桥区齐贤街道,65岁的网格员王师傅手持智能终端,每天巡查8个微网格,通过"浙里办"APP实时上传问题,平均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这种"毛细血管"式的治理架构,使疫情防控期间物资配送效率提升40%,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率达92.6%。数据印证,当治理单元缩小至楼栋层级,服务精度可提升3倍以上。

    重塑组织形态,构建党建引领的"立体化"格局。基层治理的密码,藏在"组织力"这个关键变量中。越城区建立"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四级组织体系,将2.3万名在职党员编入3780个楼栋党小组。在迪荡街道世茂社区,32个"红色业委会"带动居民自筹资金改造老旧电梯,党员带头成立"睦邻调解队",使物业纠纷同比下降68%。这种"支部建在楼上、服务送到门口"的模式,让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群众满意度连续三年保持95%以上。

    重组服务力量,激活多元共治的"生态圈"效应。基层治理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社会的"交响乐"。上虞区创新"四治融合"机制,培育1560个社区社会组织,发展12.8万名"小巷管家"。曹娥街道的"乡贤议事厅"累计化解征地拆迁纠纷127起,新昌县的"青创驿站"吸引2300名青年参与社区更新。更值得关注的是,3.6万名外卖骑手化身"流动网格员",通过"随手拍"系统上报安全隐患1.2万条。这种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生态,使基层治理成本降低25%,问题发现率提升3.8倍。

    创新数智赋能,构建治理现代化的"新基建"。在数字化改革浪潮中,基层治理正在经历"基因重组"。绍兴市打造"城市大脑·社区微脑"系统,整合23个部门1.6亿条数据,开发"浙里兴村治社"应用场景。诸暨市开发"解纷码"平台,实现矛盾纠纷"一码受理、智能分流、闭环处置",使调解成功率提升至89.3%。在嵊州市,"智慧养老"系统为独居老人安装智能水表,若12小时未用水自动触发预警,已成功挽救7名突发疾病老人。这些"数治"实践表明,当传统治理插上数字翅膀,服务响应速度可提升10倍以上。

    基层治理的现代化转型,本质是治理逻辑的重构。从"管控型"向"服务型"转变,从"条块分割"向"整体智治"升级,从"政府主导"向"多元共治"演进,绍兴实践揭示出基层善治的三重密码:精细化治理单元催生治理精度,组织化引领增强治理力度,数字化赋能提升治理效度。这启示我们,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传承发展,既要守牢"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传家宝,更需构建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治理新范式。当每个"微单元"都成为治理创新的试验田,基层治理的"大棋局"必将焕发勃勃生机。(新城镇人民政府)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