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引发海内外高度关注。会议传递出"先富是起点,共富是归宿"的鲜明导向时,民营经济发展的坐标系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制度设计:构建先富带后富的稳定框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在共同富裕的推进中展现出独特制度优势。党和国家将"先富带后富"机制纳入基本经济制度框架,通过《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等法规体系,构建起资本利得再分配、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区域协调发展引导等制度闭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提出的"包容性增长理论"在中国实践中得到创新性发展:深圳腾讯设立500亿元共同富裕专项基金,支持基层医疗体系数字化;浙江传化集团打造"乡村共富工坊",带动30万农户增收。这些实践印证着新结构经济学倡导的"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更好结合"理论,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大的制度整合能力。
发展范式:重塑民营企业的价值坐标。在共同富裕目标指引下,民营企业正经历从财富创造者向价值分配者的角色升华。华为启动"数字火炬计划",将5G基站建设与偏远地区人才培养深度绑定;新希望集团构建"产业兴村"模式,让45万新型职业农民分享现代农业增值收益。这种转变深刻诠释着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的理念——当发展成果转化为人的能力提升,共富就具有了可持续的内生动力。数据显示,2024年民营企业贡献了83%的新增就业岗位,65%的专利技术转化发生在民企产业链,民营经济已成为收入分配改革的重要载体。
机制创新:打通财富流动的良性循环。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民营企业展现出令人瞩目的创新活力。在初次分配领域,三一重工推行"技能薪酬体系",让产业工人薪资增幅连续三年超过管理层;再分配环节,阿里巴巴配合税务部门试点"数据管税",使平台经济税收遵从度提升至98%;三次分配方面,美的集团创设"慈善信托+乡村振兴"模式,带动产业链2000余家中小企业参与公益事业。这些探索印证着法国经济学家皮凯蒂在《21世纪资本论》中提出的"累进资本税"改良思路,但中国实践更强调市场主体的主动作为。
动能转换:培育共富型新质生产力。在共同富裕目标牵引下,民营经济正在孕育新的发展范式。比亚迪将新能源汽车布局与县域充电网络建设同步推进,既开拓下沉市场又促进绿色出行普及;京东物流通过"千县万镇24小时达"工程,带动农村电商规模突破3万亿元。这种发展模式验证了演化经济学关于"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协同演进"的论断,展现出民营企业将商业逻辑与社会价值深度融合的能力。2024年"共富指数"显示,主动布局共同富裕领域的民营企业,其ESG评级平均提升27%,客户黏性增强35%,资本市场估值溢价达42%。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民营经济的共富实践正在改写世界经济发展史。这不是简单的财富转移,而是发展范式的系统性升级;不是劫富济贫式的零和博弈,而是共建共享的价值创造。当曹德旺捐资百亿创办福耀科技大学、张一鸣设立科学教育基金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企业家的情怀,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富伦理的重构。这种重构,既包含"达则兼济天下"的文化基因,又彰显"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现代经济规律,更体现着"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在这条前无古人的道路上,中国民营经济正以独特的制度优势和实践智慧,为人类文明贡献新的发展范式。(作者单位:新城镇人民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