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全球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的背景下,如何正确处理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的关系,已成为生态保护与修复领域的重要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正确处理“五个重大关系”,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是其中之一。正确处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是遵循自然规律,积极有效开展生态保护修复的实践要求。我们要深刻领会、积极贯彻其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生态保护修复实践,努力找到生态保护修复的最佳解决方案,不断厚植美丽中国建设的生态根基
自然恢复是指通过减少人为干扰,让生态系统依靠自身的自我修复能力逐步恢复到健康状态的过程。这一方法的核心在于尊重自然规律,最大限度地保留和维持原有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首先,自然恢复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系统的二次干扰。在自然恢复过程中,人类的干预被降到最低,避免了因人为活动而引发的新问题。例如,在河流修复中,如果采用自然恢复的方法,可以通过减少污染源、保护水源地等措施,让河流生态系统逐渐恢复其自然状态,而不是通过大规模的工程改造,这有助于保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其次,自然恢复能够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这些关系是经过长期演化形成的。自然恢复过程中,生物种群可以自由地迁徙、繁殖,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恢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例如,在森林恢复中,通过减少砍伐和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可以让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逐渐回归,形成一个更加稳定和健康的生态系统。此外,自然恢复还能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这种能力是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的。通过减少人为干扰,生态系统可以更好地发挥其自我调节功能,抵御外界的干扰和压力。例如,在湿地恢复中,通过减少围垦和污染,湿地生态系统可以更好地调节水文循环,保持水质清洁,为野生动植物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
然而,自然恢复也有其局限性。自然恢复过程通常需要较长时间,对于一些已经严重受损或破坏的生态系统,单纯依靠自然恢复可能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例如,对于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自然恢复的速度非常缓慢,可能需要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恢复到健康状态。此外,自然恢复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变化、外来物种入侵等,这些因素可能会干扰自然恢复的进程,导致恢复效果不佳。
首先,人工修复能够快速响应紧急情况,解决生态危机。在一些突发性的环境灾难中,如森林火灾、洪水、石油泄漏等,自然恢复的速度远远不足以应对紧急状况。此时,人工修复可以迅速采取措施,控制灾情,减少损失。例如,在森林火灾后,可以通过人工种植树木、铺设防火带等措施,迅速恢复植被覆盖,防止土壤侵蚀,减少次生灾害的发生。其次,人工修复能够有效修复严重受损的生态系统。对于那些已经遭受严重破坏的生态系统,如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被过度开发的湿地等,自然恢复的速度和效果往往有限。人工修复可以通过引入特定的植物、微生物等,加速污染物的降解和吸收,恢复土壤的肥力和结构。例如,在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修复中,可以通过种植超富集植物(如蜈蚣草)来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同时施用改良剂(如石灰、有机质)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从而快速恢复土壤的健康状态。另外人工修复能够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服务功能。在一些退化的生态系统中,如荒漠化土地、盐碱地等,自然恢复的速度非常缓慢,且恢复效果不佳。人工修复可以通过种植耐旱、耐盐碱的植物,改良土壤结构,增加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地的生产力。例如,在荒漠化土地治理中,可以通过种植梭梭、沙拐枣等耐旱植物,建立防风固沙体系,同时施用有机肥料,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生态服务功能。
然而,人工修复也有其局限性。过度的人工干预可能会破坏生态系统的自然平衡,导致新的问题出现。例如,过度种植单一树种可能会降低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增加病虫害的风险;过度使用化学改良剂可能会对土壤微生物造成负面影响,降低土壤的自然修复能力。因此,在实施人工修复时,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科学合理地选择修复措施,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二次伤害。
一是自然恢复为人工修复提供基础。在生态系统受损初期,自然恢复可以通过减少人为干扰,让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其基本功能。例如,在河流污染治理中,通过减少工业废水排放、保护水源地等措施,可以初步改善水质,为后续的人工修复创造有利条件。在这个阶段,自然恢复能够为人工修复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减少人为干预的难度和成本。
二是人工修复为自然恢复创造条件。在生态系统严重受损的情况下,自然恢复的速度和效果往往有限。此时,通过人工修复措施,可以迅速改善环境条件,为自然恢复提供必要的支持。例如,在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修复中,通过种植超富集植物和施用改良剂,可以快速降低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改善土壤结构,为后续的自然恢复创造条件。人工修复不仅可以加速生态系统的恢复进程,还可以提高自然恢复的效果和稳定性。
三是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可以相互促进。在生态修复过程中,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例如,在森林恢复中,通过人工种植耐旱、耐盐碱的树种,可以迅速恢复植被覆盖,减少土壤侵蚀,为自然恢复提供良好的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恢复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进一步促进人工修复的效果。反之,自然恢复过程中,生态系统逐渐恢复其复杂性和多样性,也为人工修复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正确处理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的关系,是实现生态系统有效恢复的关键。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各有优势和局限性,二者相结合可以更有效地实现生态系统的全面恢复。在全球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的今天,正确处理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的关系,不仅是一项科学任务,更是人类对自然的尊重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