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工商银行江苏南通陈桥支行识破一起电信诈骗案,成功阻止市民将10万元转入骗子指定的陌生账户,避免了群众财产损失。(11月18日《江海晚报》)
据报道,当日,市民顾女士来到网点,要求将一张未到期的10万元定期存单转为活期并转账,银行工作人员注意到该笔业务将损失可观利息,在询问资金用途时,顾女士仅含糊表示“家里急用”,但神情紧张焦虑。凭借职业敏感,工作人员未立即办理业务,而是进一步沟通了解详情。顾女士最终透露实情:她计划将资金转入一外地陌生账户,对方自称是某金融机构人员,正向其推销“高回报、低风险”的理财产品,承诺收益远超市场水平。于是,工作人员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呼叫网点负责人与大堂经理协同处置。最终确认涉嫌诈骗,顾女生醒悟并放弃转账。
眼下,随着银行汇款业务办理的快速便捷,一些诈骗分子便把目光盯上了银行转账的方式对一些市民实施诈骗。尤其是一些老年人,由于辨别能力差,一些诈骗分子便以“孙子”“理财”等名义,诱骗老年人通过银行汇款转账实施诈骗。结果,有的人被骗几万元,有的甚至被骗几十万元之多。一些人往往等到钱款汇出去之后,这才如梦初醒,方知上当受骗。
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银行职员在帮助客户转账汇款的过程中,慧眼识“骗”,成功阻止了一起起网络诈骗,帮助客户避免了经济损失。应该说,银行职员也成了“反诈功臣”,这无疑是一件幸事。
但笔者不禁在想:银行职员遇上客户转账汇款时,如果一时疏忽大意,没能及时慧眼识“骗”,客户岂不就轻易被诈骗了呢?因此,笔者以为,防范网络诈骗不能总让银行职员成为“反诈第一人”,还需多方发力,综合施策。
一方面,公安机关应积极承担起打击网络诈骗的主体责任,加大对网络诈骗分子的打击力度,不妨通过顺通摸瓜、源头打击等一系列有效举措,做到露头就打,把网络诈骗消灭在萌芽之中。另一方面,社区、村居也应积极行动起来,不妨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开设反诈专题讲座等方式,提高广大民众的防骗识骗能力,避免轻易上当受骗。同时,广大子女也应帮助老人避免掉入网络诈骗之中,不妨通过帮助老人代管存折、给老人普及防诈知识等方式,为老人守护好“钱袋子”。
笔者以为,只有公安机关、社区、村居,包括老人子女,形成联动,多方合力,才能切实帮助广大民众防范各类网络诈骗,从而让银行职员不再总是成为“反诈第一人”。(浙江省开化县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