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政企前沿司法动态详细内容
天等县司法局:建立法律帮扶共建中心,维护外出务工人员权益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赵平华  日期:2025-10-29 字体: [大][中][小]

    一、基本概况

    天等县作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与劳务输出大县,全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总人数达18.72万人 ,其中在深圳市务工人员超4.5万人,创办企业35家,年劳务创收超15亿元,劳务输出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的重要支撑。然而,县域法律服务资源严重匮乏,仅有1家律师事务所,实际执业律师仅7名,难以覆盖本地及海量外出务工人员的法律服务需求。外出务工人员在劳动保障、工伤赔偿、合同纠纷等领域常面临维权渠道不畅、法律服务缺失、维权成本高等困境,权益保障成为民生关切的突出问题。

    为破解这一难题,天等县司法局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于2023年3月与广东深大地律师事务所正式签约,在深圳共建“天等县司法局法律帮扶(深圳)共建中心”,将公共法律服务延伸至务工人员集中地,构建起精准覆盖、高效响应的异地维权保障体系,为外出务工群体筑牢法治后盾。

    二、改革创新举措

    (一)搭建跨省共建平台,破解异地服务壁垒。天等县司法局主动打破地域限制,以“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律师后盾单位为纽带,精准对接深圳市优质法律服务资源,推动与广东深大地律师事务所达成深度合作。2023年3月双方签订共建协议,4月共建中心正式挂牌,粤桂跨省法律服务协作机制全面建立。该中心作为天等籍在深建设者的“法治驿站”,实现了家乡与驻地法律服务的无缝衔接。

    为强化保障力度,天等县将共建中心纳入县委县政府2023年度“抓创新 树典型 争一流”项目,列入2025年度民主法制领域改革专项任务,获得政策与资源的多重支持。通过加强与深圳市罗湖区司法局的协作,共建中心在2023年度深圳市福田区法律服务大赛中荣获三等奖,显著提升了跨省共建的专业性与影响力,为异地服务协作树立了基础标杆。

    (二)构建“线上+线下”立体服务网络,畅通维权通道。线下服务坚持实体化运作,共建中心配备专职律师团队,负责日常接待与案件初步处理,同时定期组织律师深入天等籍务工人员集中的企业、社区开展“法治体检”和现场咨询,变“等群众上门”为“送服务上门”。广东深大地律师事务所还定期派遣律师返回天等,开展“法治进校园、进军营、进乡村”等反哺式公益普法活动。

    线上服务实现常态化保障,建立专门微信交流群与咨询热线,提供“7×24小时”在线答疑。针对务工群体需求开发劳动合同风险提示、工伤认定流程指南等短视频和图文普法产品,通过务工群组精准推送,实现风险早预警、矛盾早介入。天等籍务工人员农某因企业拖欠工资求助线上平台,律师即时指导其收集考勤记录、工资条等证据,同步对接线下团队协助申请劳动仲裁,仅15天便帮助其追回拖欠工资2.3万元,切实体现了“线上响应+线下处置”的高效优势。

    (三)推行“普惠+精准”服务模式,提升帮扶实效。面向全体天等籍在深务工人员,中心提供无偿法律咨询、代拟法律文书、法律援助申请指引等普惠性服务,每年还为所有天等籍在深企业开展免费“法治体检”,排查经营法律风险并出具专业报告,助力企业合规发展。对于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案件,中心精准对接深圳本地资源,确保应援尽援;为农民工等群体开通“绿色通道”,免予经济状况审查,实现“立刻办、马上办”。

    针对无法纳入法律援助范围但当事人确有困难、案件具有典型意义的情况,广东深大地律师事务所启动公益帮扶机制,视情减免代理费用。聚焦劳动争议、交通事故、婚姻家庭等高发领域,中心联合天等县司法局定期举办专题讲座,以“以案释法”强化普法实效。如天等籍务工人员黄某在深圳某工厂务工时受伤,企业拒绝赔偿且其家庭经济困难,中心通过“绿色通道”快速对接法律援助,协助完成工伤认定与劳动能力鉴定,最终为黄某争取到工伤保险待遇18万元,彻底解决了其医疗与生活难题。

    (四)打造“法治+乡情”特色品牌,提升服务温度。共建中心依托乡情纽带,推动广东深大地律师事务所定期回天等开展公益性法律服务。近两年来,累计派出17名律师深入县内企业开展法律咨询、法治宣传、法治体检等活动8场次,发放宣传资料及用品3000余份,提供线上线下咨询超255人次。在拓展服务领域方面,先后深入多所中小学开展“法治校园,拒绝欺凌”主题宣讲,受教育学生达1.2万人;走进国防、武警和边防部队开展法律巡回服务,服务军人2000人次。

    围绕乡村振兴重点任务,律师团队还深入龙岩社区等异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工业园区及返乡创业园,提供针对性法律服务。在龙岩社区扶贫车间,律师现场解答企业用工合同、工伤赔偿等问题20余个,发放《劳动法》《民法典》等资料1200余份,既帮助企业规范管理,又为务工群众普及权益知识,用法治温情连接起异地帮扶与家乡发展。

    (五)借力志愿律师资源,补强本地服务短板。自2012年起,天等县连续成为“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实施地,先后有12名志愿律师入驻开展服务,有效弥补了本地律师资源短缺的短板。这些志愿律师不仅提供日常法律咨询、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更深度参与重大疑难矛盾纠纷化解。

    广东深大地律师事务所王鸣剑志愿律师在服务期间,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12件、认罪认罚案件180件,代写法律文书27份,接待咨询358人次,成功化解5起重大疑难复杂矛盾纠纷,其办理的案件还获评崇左市2023、2024年度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比第一名,受援群众自发赠送锦旗3幅。广东宝晟律师事务所江迪彪志愿律师则办理法援案件56件,开展法治讲座16场次,受益群众超2万人次,曾为涉嫌妨害国(边)境管理罪的罗某提供法律援助,通过精准辩护使其获得附条件不起诉处理,帮助其重归正常生活。借助志愿律师及其后盾单位资源,天等县本地公共法律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显著提升。

    三、主要成效

    (一)权益保障成效显著,经济社会效益双收。共建中心有效维护天等籍在深企业及务工人员合法权益,每年预计减少劳务成本1000万元,保障在深劳务创收稳定超15亿元。近两年来,通过维权案件办理、法治体检等活动,成功化解多起劳动纠纷与企业法律风险,如为天等籍任某争取刑事案件不诉结案、为赵女士离婚诉讼提供代书服务等,切实增强务工人员就业安全感与企业经营信心。法律服务全面覆盖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为乡村振兴注入法治动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公共法律服务提质增效。跨省共建模式构建“覆盖县内+延伸省外”全方位公共法律服务网络,破解异地服务壁垒与本地资源匮乏双重难题。依托精准化、专业化服务,维权渠道更畅通、响应更及时,让天等籍在深建设者在两地均能享受“家门口”的法律服务。截至目前,中心累计提供法律咨询986人次,办结维权案件14件,惠及2200人次,群众法治意识与素养显著提升,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

    (三)跨省协作模式成熟,树立法治共建典范。天等县创新粤桂跨省法律帮扶模式,实现法律服务资源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为边疆民族地区公共法律服务拓展提供可复制经验。该模式获深桂两地司法行政部门高度认可,协作交流持续深化,形成优势互补局面。天等县法律援助中心两次获评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1+1”法律援助贡献突出实施单位,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查连续多年稳居全市前列。改革经验通过广西法治日报、广西“乡村振兴法治同行”活动简报等媒体广泛传播,扩大了模式影响力。天等县以跨省共建打破服务边界、借力志愿资源补强短板、聚焦需求精准服务,既筑牢外出务工人员权益保障网,又为区域法治协作提供实践范本,彰显法治服务民生的重要价值。(作者单位:天等县司法局)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