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想到在千里之外的深圳,还能享受到来自家乡的专业法律服务,仅仅15天就帮我追回了被拖欠大半年的工资!”近日,拿到2.3万元血汗钱的天等籍在深务工人员农某,激动地向“天等县司法局法律帮扶(深圳)共建中心”的工作人员连连道谢。这温暖的一幕,正是粤桂跨省法治协作惠民实效的生动写照。
作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天等县是典型的劳务输出大县,全县18.72万外出务工人员遍布全国各地,其中深圳及周边地区务工者超4.5万人,年劳务创收稳定超15亿元,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支撑。但天等县本地法律服务资源严重匮乏,仅7名执业律师,平均每2.6万人拥有1名律师,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异地维权路程远、成本高、举证难,务工人员权益受侵害时往往求助无门,企业法律风险也难以及时化解,法律服务供需矛盾突出。
为破解这一痛点,天等县司法局主动作为,经多方调研对接,于2023年3月与广东深大地律师事务所签约,在深圳挂牌成立法律帮扶共建中心,构建“家乡+驻地”联动的粤桂跨省法律服务协作机制。这一创新举措获两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中心被列入天等县委县政府2023年度“抓创新、树典型、争一流”重点项目、2025年度民主法制领域改革专项任务,更在深圳市福田区法律服务大赛中获三等奖,成为连接家乡与驻地的“法治驿站”。
中心打造“线上+线下”立体服务网络,让维权通道畅通无阻。线下,专职律师团队常态化坐班,主动深入企业、社区开展免费“法治体检”,排查劳动合同、工资支付等风险隐患,还定期组织律师回天等开展“进乡村、进学校、进企业”普法活动。线上,依托微信交流群、咨询热线搭建全天候平台,提供“7×24”小时答疑,推送普法产品,实现“线上响应+线下处置”无缝衔接,让务工人员随时随地获得法律指导。
“普惠+精准”的服务模式让帮扶更具实效。中心为所有天等籍在深务工人员和企业提供无偿咨询、免费“法治体检”等普惠服务,为农民工开通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免予经济状况审查。对困难群众和典型案件启动公益帮扶,减免代理费。务工人员黄某因工受伤遭企业拒赔,中心通过绿色通道协助完成工伤认定,成功为其争取18万元工伤保险待遇。
“法治+乡情”的特色服务更添温情。近两年来,17名深圳律师回天等开展法律服务8场次,发放资料3000余份,为1.2万名学生、2000余名军人及家属开展法治宣讲。在龙岩社区扶贫车间,律师现场解答用工问题20余个,用法治温情架起异地帮扶与家乡发展的连心桥。
同时,天等县借助“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律师力量,补齐本地法律服务短板。12名志愿律师累计办理法援案件数百件,王鸣剑律师办理292件,化解5起重大纠纷,挽回损失超百万元;江迪彪律师开展讲座16场次,受益超2万人次,其代理的罗某妨害国(边)境管理案获附条件不起诉处理。
截至目前,共建中心累计提供法律咨询986人次,办结维权案件14件,惠及2200人次,预计每年为务工群体减少劳务成本1000万元。该模式成为边疆民族地区公共法律服务可复制范本,天等县法律援助中心两次获“1+1”法律援助贡献突出实施单位称号,相关经验通过广西法治日报、广西“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活动简报等媒体广泛传播。粤桂跨省“法治驿站”既为18万天等籍务工者筑牢权益屏障,也用法治力量为劳务输出保驾护航,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法治动能。。(作者:天等县司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