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文苑感言详细内容
王满堆:陕西枣园,黄土高原上的诗篇——红色寓言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王满堆  日期:2025-10-21 字体: [大][中][小]

    在陕北黄土高原的褶皱里,枣树是写在大地上的符号。每当十月的风掠过沟峁,那些生长在崖畔、田埂、窑洞上方的枣树便突然燃烧起来。深红色的枣子挨挨挤挤,像是一盏盏迸出火星的小灯笼,把灰黄的黄土高原照得通明。

     1943年10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驻此地,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中共中央领导全党开展了整风运动和解放区军民的大生产运动,筹备了中国共产党“七大”,领导全国军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毛泽东在枣园窑洞的油灯下写下《为人民服务》时,窗外的枣树正悄悄把根须扎进黄土深处。那些根系穿过贫瘠的砂土层,触碰到埋藏两千年的秦砖汉瓦碎片,最终在窑洞顶上的天空里,结出一颗颗带着硝烟味的枣。当地人说,枣园的红枣越嚼越有味——初嚼是黄土的粗粝,再嚼是延河水的清冽,最后留在舌尖的,竟是小米饭的香。

    打枣时节到了。人们抡起长杆的刹那,整片枣林突然下起陨石雨。枣子砸在草帽上"嗒嗒"响,滚进黄土"簌簌"闷,掉进延河"咚"一声沉。有个放羊老汉悄悄告诉我,落在崖畔裂缝里的枣子不能捡——那是"红军枣",1936年东征部队路过时,有战士把口粮枣塞进石缝,现在每年还会长出几株小苗,它们的叶脉里藏着长征的路线。

    夜里我们几人借宿在枣园旁的窑洞。月光从窗棂洒进来,把炕桌照得透亮。房东大娘送来一碗蒸枣,蒸汽在月光里凝成白霜。咬开深红的枣皮,露出琥珀色的肉,里面的枣核——像颗被时光反扣的印章盒子,把黄土高原所有的风、所有的霜、所有的黎明,都原封不动地封存起来。

    离开枣园时,我带走三颗枣。两颗埋在家乡的泥土里,第二年长出细弱的苗。第三颗我留在书桌抽屉,某个闷热的天气,它突然裂开,里面滚出一颗核,我把它放在玻璃板上,渐渐地,它洇出延安的轮廓。原来,枣园早把整片高原,都浓缩进了这微小的枣核里。 (王满堆,山西晋城人,有作品发表在国内外多家报纸杂志上,出版有长篇小说《峥嵘岁月几多稠》)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