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文苑感言详细内容
聂曙卿:基层重阳融家风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聂曙卿  日期:2025-10-20 字体: [大][中][小]

    又到菊香蟹肥的重阳时节,“久久”的节日寓意与 “孝悌”的家风传承在街巷村落间交融。当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持续走高,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推进,基层作为敬老爱老的最前沿,正以家风建设为支点,撬动起“养老”变“享老”的治理效能,让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基层治理的巧思,让重阳敬老从仪式感化作日常暖。在街道的便民市集上,免费理发、防诈咨询与重阳糕的甜香交织;“共享子女”与独居老人结成帮扶对子,用“幸福方桌” 厨艺赛编织情感纽带。这些实践恰是基层治理的智慧 —— 不局限于节日慰问,而是通过“微网格”将服务下沉:把议事桌搬到田间地头,既解决老人出行、助餐等急难愁盼,更让敬老理念融入村规民约。基层干部的脚步,正是家风传承最生动的注脚。​

     家风建设的深耕,为基层治理注入文化根脉。双峰县的蔡和森纪念馆里,“忠诚印寸心”的红色家书滋养着代代心灵;妇联通过“最美家庭”评选与家风故事分享,让多名文明家庭成为治理骨干。这些实践印证着同一个道理:家风是基层治理的“软实力”。或通过创新家庭积分制,将敬老爱老纳入正向激励,与集体经济分红挂钩,既让“孝亲”成为看得见的收益,更让家风从家庭私事变为社区公序,实现了 “小家和睦”到“大家和谐”的跃升。​

     从民政部门“敬老月”倡议的落地,到“三屋同治” 模式的推广,基层正构建起家风与治理共生的长效机制。当婚姻家庭纠纷调解融入家风疏导,我们看到:重阳的敬老传统不是静态遗产,家风的传承力量不是抽象概念,二者通过基层治理的纽带,转化为可感的幸福图景。​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古训,在今日基层的实践中愈发鲜活。让重阳的菊花年年绽放,让家风的暖流时时涌动,基层治理便有了最温暖的底色,社会文明便有了最坚实的根基。(石家庄市鹿泉区上庄镇上兴社区)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