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工作场景中,时常能见到这样的画面:面对老同事“通融一下”的恳求,面对老乡“给个方便”的嘱托,一些干部面露难色,最终在“抹不开面子”的心理驱使下松了口子。看似微不足道的人情考量,实则是侵蚀制度防线的“蚁穴”,许多违规违纪行为的根源,往往就始于这份难以拒绝的“面子”。
“抹不开面子”的背后,是人情社会的文化惯性与权力运行的模糊地带相互交织。中国传统文化中“礼尚往来”“熟人好办事”的观念根深蒂固,一些干部将私人情谊凌驾于工作原则之上,把“讲面子”等同于“会做人”。在他们看来,拒绝熟人的请托是“不近人情”,网开一面的“关照”是“顺水人情”。却不知这种“你好我好”的“面子工程”,正在悄然瓦解制度的刚性。从违规为亲友安排岗位,到在项目审批中“暗箱操作”,再到对违纪行为“手下留情”,小恩小惠的累积最终可能酿成严重违纪违法的后果。
“面子”陷阱的危害不容小觑。它看似温情脉脉,实则是滋生腐败的温床。当干部在“人情”与“原则”之间反复摇摆时,权力便容易偏离正轨,公平正义的天平也会随之倾斜。某县住建局原局长在忏悔书中写道:“第一次为老同学的工程开绿灯时,总觉得只是‘举手之劳’,没成想这‘面子’成了套在脖子上的绳索,越收越紧。”这样的案例警示我们,“抹不开面子”本质上是党性修养不足、纪律意识淡薄的表现,任其发展必将导致权力滥用、公信力受损。
破解“面子”困局,需要内外兼修、标本兼治。一方面,要强化思想淬炼,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人情观。通过典型案例警示教育,让干部深刻认识到“人情大于原则”的危害,明白“当断不断”的“面子”,最终会变成“丢尽脸面”的悔恨。要将党性教育融入日常,让“按制度办事、按原则做人”成为干部的行动自觉,在面对人情请托时敢于说“不”。
另一方面,要扎紧制度笼子,压缩“人情操作”的空间。通过明确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规范办事流程,让权力运行全程留痕、公开透明。完善监督机制,畅通举报渠道,让“暗箱操作”无处遁形。当制度的刚性取代“面子”的弹性,当按章办事成为常态,干部自然无需在人情与原则间左右为难。
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拒绝“面子”绑架,守住纪律底线,既是对事业的负责,更是对自己的保护。唯有筑牢思想防线、完善制度保障,才能让“抹不开面子”的心理失去生存土壤,让每一位干部都能在原则面前挺直腰杆,真正做到公私分明、廉洁奉公。(作者单位:泊头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