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企业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
杨晓娜:基层减负不“增负”让治理力量回归实处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杨晓娜  日期:2025-8-26 字体: [大][中][小]

    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近年来,基层减负政策持续推进,有效破解了“文山会海”“过度留痕”等沉疴,但部分地区仍存在“以形式减形式”“明减暗增”的问题,让减负沦为“纸面文章”。真正的基层减负,需破除“数字形式主义”“责任甩锅”等隐形陷阱,让基层干部从冗余事务中解脱,把精力用在为民办实事上。

    基层“增负”的新苗头,常藏在“看似合规”的流程里。有的地方将“线下会议”转为“线上群聊”,却要求干部24小时“秒回”消息,变相增加工作时长;有的检查考核虽减少次数,却要求“一表多填”“一稿多报”,材料准备反而更繁琐;还有的把“属地管理”异化为“属地负责”,将本该部门承担的职责转嫁基层,导致干部“背着锅”干工作。这些隐形负担,本质是治理理念的偏差——重“痕迹管理”轻“实效检验”,重“上级评价”轻“群众感受”。

    破解减负“变味”,需从“源头”和“机制”两端发力。一方面,要砍掉“不必要的负担”,明确“什么该减”。对各类APP、工作群开展“清退行动”,杜绝“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规范检查考核标准,以“群众满意度”“问题解决率”替代“材料完备度”,让基层无需为“迎检”耗费额外精力。另一方面,要守住“不增负的底线”,明确“什么不能转”。通过权责清单划分部门与基层的责任边界,严禁“责任层层甩锅”,同时建立“减负成效反馈机制”,让基层干部有渠道反映问题,防止减负政策“空转”。

    基层减负的核心,是让干部“轻装上阵”服务群众。当干部不用再为“填不完的表”“开不完的会”焦虑,才能有更多时间走访社区、排查隐患、解决民生难题;当减负从“口号”变为“行动”,基层治理的效能才能真正提升。唯有坚持“实效导向”,杜绝“纸面减负”,才能让基层干部把心思放在干事上,让减负成果真正惠及群众,让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走得更稳、更实。(作者单位:吴桥县何庄乡人民政府)。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