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唐山,人们就会想起1976年7月28日凌晨那幅天塌地陷的画面:23秒的地动山摇,24万鲜活生命骤然逝去,百年工业重镇顷刻沦为瓦砾。铁轨拧成麻花,烟囱拦腰折断,曾经熙攘的街巷只剩残壁断垣。 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党中央第一时间发出“举全国之力救援唐山”的号召。十万解放军星夜驰援,在余震与暴雨中徒手扒开钢筋水泥;来自五湖四海的医疗队背着药箱穿梭在残垣之间,帐篷里诞生的第一个婴儿被取名“震生”,啼哭穿透死寂,成为这座城市最早的生命宣言。同时,全国的救灾物资,如帐篷,钢材,粮食,零食,药品,通过一列列“救灾专列”呼啸着驶向渤海湾,把十亿颗滚烫的心汇聚成救援唐山的洪流。
在废墟上,唐山人用粗糙的双手写下新的篇章;震后第七天,开滦矿工在塌方的矿井里点亮第一盏矿灯,震后百日,唐山钢铁厂一号高炉重新喷出铁水,火光照亮一张张黧黑而坚毅的脸。昔日“煤都”“钢城”的标签被重新诠释——那是劫火重生的凤凰,是压不垮的脊梁。没有大型机械,工人就用肩膀扛起钢梁;缺少施工图纸,技术员就用粉笔在木板上画出厂房雏形。
短短十年,在唐山人民不遗余力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援助下,一座布局更科学、设施更现代的新唐山拔地而起,宽敞的马路纵横成网,抗震八度的楼房鳞次栉比,昔日“南富北穷”的裂痕被一座座桥梁缝合,城市与乡村在绿荫与花海中携手共进。
今日的唐山,早已不止是“抗震精神”的象征。曹妃甸港的巨轮犁开碧波,把“唐山制造”送往全球;南湖公园从采煤塌陷区蝶变为国家4A级景区,黑天鹅在芦苇间划出优雅的涟漪;机器人产业、高铁装备、石墨烯新材料等等,一个个新兴产业在废墟上开花结果。唐山,用实力告诉世界:灾难可以摧毁砖瓦,却摧不毁一个民族向上的意志。
走在抗震纪念碑广场的林荫道上,孩子们追逐着和平鸽的哨音,老人在轮椅上晒太阳,远处“唐山舰”的汽笛与开滦矿山公园的矿车声交织成新时代的交响。纪念碑上“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这十六个字的精神,早已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它是一盏长明灯,照亮过去,更照向未来。
本文就要结束,但这座城市的故事没有终章,因为每一次旭日东升,都是唐山人民在废墟上写下的新的诗行——山河已无恙,吾辈当自强。(王满堆,山西晋城人。有作品发表在国内外多家报纸杂志上,出版有长篇小说《峥嵘岁月几多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