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胡万春 孙君)在江苏宜兴的一间古朴工作室里,紫砂壶坯在匠人手中渐显雏形,指尖与陶土的摩挲间,藏着对传统技艺的敬畏与对生活的洞察。这位匠人便是江苏省陶艺(制壶)技艺人才、中国轻工业联合会陶瓷产品高级设计师张金龙。近日,我们走近这位1982年出生的江苏匠人,听他讲述一把好壶里的“门道”与“情怀”。
择一事终一生:从耳濡目染到躬身践行
“与紫砂壶的缘分,是打小就刻在骨子里的。”张金龙笑言。受家庭环境熏陶,他自幼便对制壶产生了浓厚兴趣,泥土在手中变幻出的万千形态,让他深深着迷。18岁那年,他正式拜师学艺,在多位名家的悉心指导下,一步步夯实技艺根基。
“别人是‘做壶’,我更想把它当成一场修行。”张金龙的话语里透着执着。在他看来,一把好壶的诞生,绝非简单的手艺堆砌。从选泥料开始,到揉泥、拉坯、塑形、烧制,每一个环节他都坚持亲历亲为。“泥料是壶的‘筋骨’,选料不精,后续功夫再深也难成佳品。”他解释道,自己对泥料的筛选近乎苛刻,需反复比对质地、色泽与透气性,只为找到最贴合壶型与实用需求的那一款。
多年的深耕,让他对制壶有了独到见解:“技艺是基础,但更重要的是用心。一把壶好不好,不仅看工艺,更要看它能否走进生活,与使用者产生共鸣。” 以壶寄情:在“江湖”中品咂生活本真
在张金龙的代表作中,“江壶”与“仿古壶”尤为引人注目。谈及“江壶”的命名,他别有一番深意:“‘江’取‘江湖’谐音,我想传递的是一种洒脱自在的生活态度。”
他认为,茶壶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无需被赋予过多“高端”“神圣”的标签。“人在悠闲放松时才会品茶,壶的本质就是陪伴人们放松的器具。”如今社会节奏快、压力大,他希望人们能通过喝茶这一简单方式,给自己一份喘息的空间,“就像‘人在江湖’,要学会洒脱,不刻意强求,做力所能及之事,这是生活的智慧,也是我想通过壶传递的心意。”
有趣的是,这两款壶中还藏着他对“完美”的追求。“它们也暗含‘倚天屠龙’的意境,是我心中理想壶型的探索。”张金龙坦言,所谓“完美”并非闭门造车的孤芳自赏,而是希望以之作为桥梁,邀请同行交流切磋,在碰撞中共同提升技艺。 守正创新:让传统技艺扎根生活土壤
作为新时代的陶艺人才,张金龙始终认为,传统技艺的生命力在于与当下生活的连接。“紫砂壶传承千年,靠的不是故步自封,而是不断适应时代需求。”他强调,制壶既要守住“工精料正”的传统根脉,也要融入对现代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现在的人喝茶,讲究实用,也看重意境。”他举例说,自己在设计壶型时,会兼顾握感的舒适、出水的流畅,同时在纹饰与造型上融入简约美学,让壶既适合日常使用,又能成为装点生活的一抹雅致。
采访尾声,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工作室的紫砂壶上,光影流转间,仿佛能看到一位匠人对技艺的坚守,对生活的热爱。张金龙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更多人通过一把好壶,感受生活的美好,在茶香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洒脱自在’。”
从泥土到成壶,从技艺到情怀,张金龙用一把紫砂壶,诠释着新时代匠人的担当——以匠心守初心,以器物传真情,让传统技艺在生活的沃土中持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