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企业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
赵姗姗:以“四心”锤炼“四力” 做新时代基层好干部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赵姗姗  日期:2025-8-11 字体: [大][中][小]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干部是穿针引线人。”作为党和国家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基层干部是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在乡村全面振兴和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基层干部需要在实践中锤炼“四力”,以“四心”做好基层工作,才能真正成为群众信赖的贴心人。

    一、以“真心”锤炼“脚力”,校准初心坐标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基层干部的成长,根系深扎于广袤乡土。脚力不是简单的走村入户,而是俯身倾听的姿态、共情共鸣的能力。“时代楷模”黄文秀,放弃大城市的繁华,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无数基层干部用沾满泥土的双脚,走出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生动实践。只有翻山越岭丈量田间地头的宽窄,走街串巷感知百姓生活的冷暖,才能把“办公室里的文件”变成“家门口的实事”,让“冷冰的数字”化作“热乎的民生清单”。脚步的深浅,映射着民心的向背,常往群众急难愁盼的地方跑,多深入矛盾集中的现场,才能找准痛点、开对药方。

    二、以“恒心”锤炼“脑力”,淬炼智慧锋芒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基层治理千头万绪,考验的是“乱麻中理出头绪、困局中找到出路”的智慧。脑力不仅是知识储备的“量”,更是转化运用的“质”。以系统思维统筹“点线面”,用创新思维打破条条框框,摒弃“按部就班”的惯性思维,既善用“解剖麻雀”的调研功夫,又巧借数字化手段提升治理效能。浙江“千万工程”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为龙头,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推动了浙江乡村的美丽蝶变。这启示我们,当干部学会用“求解”代替“应付”,用“创新”破解“常规”,基层发展就能从“被动接招”转向“主动出招”。而这,离不开基层干部持之以恒地学习与思考,不断提升脑力,为基层发展注入智慧力量。

    三、以“细心”锤炼“眼力”,把握规律本质

    “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基层工作常遇“迷雾阵”,需有“拨云见日”的洞察力。眼力的核心,在于从碎片化信息中提炼趋势,从表象化矛盾中捕捉根源。这种能力既需要政治判断力把准方向,又需历史思维厘清脉络,更需辩证思维统筹全局。“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在工作中细心观察、敏锐捕捉,发现了当地经济发展的短板与机遇,带领干部群众苦干实干,使政和县从“省尾”跨入发展“十佳”。基层干部应当练就“草摇叶响知鹿过”的预判力,既能在民生诉求中预见风险隐患,也能在政策执行中洞察衍生效应。提升眼力,就是要练就能见微知著、未雨绸缪的“治理慧眼”,以细心洞察基层工作的本质与规律。

    四、以“耐心”锤炼“笔力”,传递基层声音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基层工作既要“做得实”,也要“说得清”“写得明”。笔力不是简单的文字技巧,而是政策解读的穿透力、民意反馈的精准度、经验提炼的感染力。从“小巷总理”林丹,到无数扎根基层的干部,他们耐心地将政策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工作中的经验与故事娓娓道来。基层干部要多练笔锋,用通俗语言把政策讲成“农家话”,用生动案例把经验写成“故事会”,让“发展经”走进群众心里。多读经典强理论,勤下基层找素材,善用文字聚共识,才能让基层声音“传得开、叫得响”,让群众从“旁观者”变成“同行者”。这一过程需要耐心的积累与沉淀,不断提升笔力,讲好基层故事。

    脚力、脑力、眼力、笔力,是基层干部成长的“四维坐标”;真心、恒心、细心、耐心,是基层干部做好工作的“四把钥匙”。脚力深则根基稳,脑力活则思路新,眼力通则方向明,笔力强则共识聚。在新时代的基层工作中,让我们以“四心”锤炼“四力”,在基层的广阔天地中绽放光彩,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基层治理现代化贡献力量 ,书写属于基层干部的华彩篇章,成为群众心中的坚实依靠与温暖力量。(河北省石家庄市新乐市发展和改革局)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