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文苑感言详细内容
朱磊:拆去“隔心墙”,架起“连心桥”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朱磊  日期:2025-7-28 字体: [大][中][小]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距离,有时就藏在一次交通管制的范围里,一道警戒线的长度中。中央八项规定明确要求改进警卫工作,坚持有利于联系群众的原则,减少交通管制,一般情况下不得封路、不清场闭馆。这短短数语,拆的是物理上的“隔离带”,架的是心灵上的“连心桥”。​

    曾几何时,“封路清场”成了一些地方的“标配”:领导调研的街道提前清空,考察的市场临时闭馆。群众调侃“干部来了,百姓跑了”,看似保障了“安全”,实则筑起了“心墙”。有位老党员说得实在:“当年毛主席在延安,走街串巷和老乡拉家常,哪需要封路?人心齐了,比啥警卫都管用。”​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改进警卫工作,本质是回归“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优良传统。近年来,从总书记冒雨考察不封路、与商户亲切交谈,到地方干部调研时沿街听取摊主意见,这些“不扰民”的场景,让群众看到了作风之变。有菜农回忆:“书记来菜市场,没清场,我照样卖我的菜,他还问我萝卜多少钱一斤,这才是咱党的干部样子!”​

    减少交通管制,考验的是工作智慧,彰显的是执政底气。有的地方采用“柔性警卫”,提前规划路线却不阻断交通;有的干部调研时轻车简从,随机走进路边店铺。这种“既保安全又贴民心”的做法,既避免了“兴师动众”的扰民,又让干部能看到真实情况、听到掏心窝子的话。正如基层干部的体会:“不封路,才能走进群众的‘心窝路’。”​

    群众的眼睛是“显微镜”,干部的作风是“试金石”。那些被铭记的瞬间,往往与“不扰民”相关:焦裕禄骑自行车下乡,走遍兰考120多个村庄;廖俊波在街头与群众“偶遇”,记下一堆民生诉求。这些画面里没有警戒线,却充满了鱼水情。​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改进警卫工作不是“降低标准”,而是“提升境界”。少一些“特殊待遇”,多一些“寻常互动”,让干部与群众“零距离”接触,才能把作风建设的成效写在广袤大地上,印在群众笑脸上。(作者单位:泊头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