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时代的镜子”,镜中应照见民生冷暖,而非“文山会海”的倒影。中央八项规定明确要求,中央政治局同志出席会议和活动的报道,需依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进一步压缩数量、字数、时长。这一规定恰似一把“手术刀”,精准切除新闻报道中的“形式主义肿瘤”。
曾几何时,一些会议报道陷入“套路化”怪圈:“领导前排就座”“重要讲话指出”等表述占据大半篇幅,群众关心的实质内容却“缩在角落”。有网友调侃:“新闻里领导很忙,百姓却看不清政策干货。”这种“重规格轻内容”的报道模式,不仅浪费传播资源,更会拉开与群众的距离,让新闻失去“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生命力。
“好钢用在刀刃上”,新闻报道的价值在于传递有效信息。近年来,从“会议新闻字数上限”到“活动报道突出民生关联”,各地严格落实规定,让新闻报道回归本质:一场脱贫攻坚部署会,镜头更多对准基层代表的发言;一次科技成果发布会,笔墨着重描述技术如何惠及百姓。这种“减法思维”,实则让政策传播更精准、群众感知更真切,正如群众所说:“字少了,事说明白了,我们更爱看了。”
新闻工作者当牢记,“报道权”是服务群众的“传声筒”,不是彰显特权的“扩音器”。那些被记住的新闻,从来不是冗长的会议记录,而是直击人心的民生细节。焦裕禄在兰考的田间调研被定格成经典画面,廖俊波的扶贫足迹通过短讯传遍八闽,这些报道篇幅不长,却因“沾着烟火气”而直抵人心。
“文约而事丰”,改进新闻报道不是“减质量”,而是“提效能”。让会议报道多些“干货提炼”,让活动新闻多些“群众视角”,才能让党和政府的声音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新闻报道成为连接干群的“连心桥”。(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