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钺。”党员干部的文稿、题词看似个人笔墨,实则关乎党风政风。中央八项规定明确要求,除中央统一安排外,个人不公开出版著作、讲话单行本,不发贺信、贺电,不题词、题字。这既是对权力边界的清晰界定,更是防止“笔杆子”变“特权牌”的重要举措。
现实中,曾有个别干部热衷“著书立说”,将工作汇报拼凑成“专著”;有的四处题词题字,把公共场合变成个人“书法展”。这些行为看似“雅好”,实则暗藏风险——既可能成为利益输送的隐蔽渠道,也会助长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让公权力染上“铜臭味”“江湖气”。正如群众调侃:“墙上题字再多,不如实事办一件。”
“治大国若烹小鲜”,作风建设贵在细节。党中央以“抓铁有痕”的力度规范文稿发表,正是从细微处斩断特权滋生的链条。近年来,各地严格执行相关规定,清理超标题词牌匾、规范领导干部出书审核,让“笔墨归位”:著作单行本回归思想交流本质,贺信贺电聚焦工作必要,题词题字退出商业场合。这种“减法”,实则为作风建设做了“加法”,让干部精力更多投向为民服务的“实干篇”。
党员干部当明白,“笔墨权”姓“公”不姓“私”。那些真正留名青史的,从来不是挂在墙上的题词,而是刻在群众心里的政绩。焦裕禄在兰考的手稿写满治沙良方,谷文昌的讲话记录着植树造林的实干思路,他们的“笔墨”因为民而生辉,而非靠特权而显耀。
“文以载道,行以立身。”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更应守住“笔墨关”:让著作里多些真知灼见,少些空洞表态;让讲话中多些民生温度,少些官腔套话。唯有如此,才能让笔墨真正服务于事业,让作风之墙在每一次审慎落笔中愈发坚固。(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