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作为江源区法院干警,走进盛丰社区,为关工委领导及多所中小学学生作题为《撑伞护航,法治同行——守护青少年成长之路》的演讲。活动室座无虚席,安静得能听见纸页翻动,我知道,所有人都在等待一把能真正守护孩子的“钥匙”。 我首先抛出“药家鑫案”。那是一个寒夜,2010年10月20日22时30分许,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药家鑫驾驶轿车返回市区,在非机动车道撞倒骑电动车的女工张妙。本是一起普通交通事故,却因一念之差急转直下:药家鑫担心张妙记下车牌事后索赔,竟回身从车内取出随身携带的尖刀,朝已受伤倒地的张妙胸、腹、背连刺八刀,致其当场死亡,随后驾车逃离。途中又在郭杜十字撞倒两人,被群众拦截报警。4月22日,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药家鑫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2011年6月7日上午,药家鑫被依法执行死刑,终年21岁。青年药家鑫在掩盖与承担之间选择了前者,最终把自己推向深渊。“这面镜子照出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缺口,”我说,“如果早一点让他知道法律的威严与边界,悲剧或许可以避免。”话音落下,空气仿佛更静了。我强调:“法院对未成年人从来不是简单惩罚,而是坚持“教育、感化、挽救”。判决之外,我们更在意如何把孩子重新带回正途。”
随后,我将话题拉回到江源区法院,为把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做得更深、更细,江源区法院专门组建了一支少年审判团队。成员遴选标准明确:既要有深厚法律功底,又要具备未成年人心理知识储备,并经过系统培训与长期观察后方可入选。在法庭上,他们以耐心倾听、柔性释法、教育优先为原则,让裁判兼具力度与温度;走出法庭,他们又化身为校园“法治副校长”,把条文翻译成孩子听得懂的语言,把案例演绎成触动人心的故事。每一次课,他们都精心打磨讲稿,用互动问答、情景模拟取代单向灌输,让规则意识、边界意识在潜移默化中生根发芽。
演讲最后,我发出呼吁:“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守护他们,就是守护希望。愿法院、学校与家庭一起,为孩子们撑起一片法治的蓝天。”我的声音在活动室里回荡,也落进每个人的心里。我知道,江源区法院将继续把青少年保护置于重中之重,用专业审判、温暖关怀与不懈实践,让法治的阳光照亮成长之路,为社会和谐、祖国未来保驾护航。
演讲结束后,我回到法院,心里仍回荡着孩子们安静而专注的目光。江源区法院对青少年保护工作的执着,不会因一次活动而停歇,我们深知,每一次法槌落下,都关系着一段青春能否重新出发;每一次校园授课,都在为未来的公共秩序埋下善意的种子。今后,江源区法院将继续以专业审判为笔、以人文关怀为墨,写好“守护”这篇长卷,让法治的蓝天在孩子们的头顶更加澄澈、辽远。